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9日 星期一

    由象征隐喻到平实自然

    ——林荫宇与话剧《晚安,妈妈》

    作者:严佳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9日 12版)

        导演林荫宇近日主演了小剧场话剧《晚安,妈妈》,让我有些意外。在我印象里,她是一位学者型的导演,在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多年的教师,又在剧院里导演过很多戏。退休后多次担任各类戏剧节的评委,尖锐且很有激情。而且1993年她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就执导过此戏,由杨青、于黛琴主演,颇受好评。文艺圈里多是“演而优则导”,她则来个反其道而行之“导而优则演”,如今年逾古稀上台“票”戏,实在是有个性。待看了此戏,忍不住要为她喝彩。

        《晚安,妈妈》是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的作品,它曾被搬上百老汇舞台,并在1983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和托尼奖提名。该剧讲述在一个平常的夜晚,女儿杰西平静地告诉母亲塞尔玛自己要自杀,她要与母亲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后的两个小时。离婚、独生子不成器且疾病缠身的女儿希望通过自杀获得解脱,但母亲却想尽办法试图让女儿改变主意。她回忆从前,甚至鼓励女儿养条狗,力图说服女儿,但还是没有成功。

        全剧只有这两个人物。剧中的林荫宇几乎没有化妆,她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典型的老太太形象。而且那有些神经质的言行,的确很像外国老妇人,但又不是没有文化的那种家庭妇女。她织着毛衣,先是嘟囔着女儿乱放东西,显示出她平时的强势来。但当女儿声明要自杀时,她不知该如何劝阻。她试图以怀旧来打动女儿,在女儿的追问中承认并不爱自己的丈夫。但她仍殷勤地为女儿煮可可,并在女儿铺沙发套时表示为了她可以把平时爱看的电视机扔掉。母爱一点一滴地显露出来,但为时已晚……塞尔玛呆在那里,那一刻,剧场里静极了。过了片刻,响起塞尔玛打电话的声音“我找道森——”

        我回想起林荫宇执导的那一版《晚安,妈妈》中,舞台形象的呈现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作为导演,林荫宇突出了故事里的时钟、电话、门三件道具:时钟预示生命在倒计时;电话是母亲与外界最后的联系;而结尾处门的转动,杰茜慢慢倒下,则暗示着这是一出悲剧。

        但林荫宇参演的这一版《晚安,妈妈》,与她合作的90后导演祖纪妍,希望演员们更加生活、自然,不要有表演痕迹,所以林荫宇几乎是本色出演。不过依然可以看出她经历了对这个角色分析、想象、理解、构思、设计和呈现的整个过程。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如停顿时间的长短,步子的移动,乃至台词的间歇,都恰到好处。剧中,她端着热可可从厨房出来,开始擦汗,吹杯子里的热气,然后因为女儿质问“爱不爱爸爸”而中止搅拌热可可,最后扔掉勺子说“不爱”,每一个动作步骤都是对角色的准确投射。

        看过林荫宇执导的很多戏,《女仆》《屋外有花园》等,感觉她是个很有先锋意味的导演,但她很反感某些导演的炫技,认为戏剧是与观众交流的,不是自我满足的。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并不守旧,如20多年前排过的《捉刀人》,在去年给中央戏剧学院2012级表演系创排毕业大戏时改为《曹操和崔琰》,改的不只是剧名,整个舞台呈现都面貌一新,更为深刻和时尚了。年逾古稀的她如今又登台成为演艺新兵,据说《晚安,妈妈》还要巡演,祝愿她的艺术青春常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