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跨时空的学术对话

    ——从钱学森笔记到“交大文库”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05版)
    钱学森关于“五观”(涨观、宇观、微观、宏观、渺观)的笔记
    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内的“交大文库”光明图片

        在上海交通大学华山路校区,钱学森图书馆是一座只有三层楼的建筑,却让所有交大学人仰望。

     

        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品中,一颗中近程导弹实体昭示着这位人民科学家的丰功伟业,而大量学术笔记和手稿则诉说着丰功伟业的筑成之路。

     

        对话科学巨人

     

        作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生留下了卷帙浩繁、弥足珍贵的笔记。所有的笔记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参观过钱学森图书馆的交大学子写下过这样的体会:透过泛黄的纸张,依稀看见一位躬耕不辍的学者在案头奋笔。透过泛黄的纸张,可以感知一位大师对待学术严谨钻研的态度。每次观看他的笔记,都好像是在与一位科学巨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科学没有捷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两个关于钱学森的故事在上海交大学子中代代相传。一个是钱学森的水力学试卷: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试卷共6题,钱学森全部做对了,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将“NS”简写为“N”,钱学森本人要求扣分,老师最后给他96分。任课的金悫教授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了四十多年。1980年钱学森回母校看望老师时,金教授才拿出考卷捐赠给学校档案馆。另一个是钱学森的实验报告:钱学森在做热工实验时,特别认真细致,报告长达100多页,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完整而详尽,老师给了100分,成为机械系有史以来学生完成的最佳实验报告。

     

        “欲成第一等学问、第一等事业、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秉持这样的人才培养传统,校友钱学森成为交大激励学子砥砺品行、成才报国的榜样;钱学森笔记也成为学校引领学生“学在交大”、刻苦钻研的载体。

     

        分享“学霸”笔记

     

        在上海交大图书馆主馆的E202室,有一个“交大文库”,文库中整齐地摆放着800多册学习笔记。这些笔记由上海交大学业分享中心面向全校统一收集,共涵盖120门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优秀课堂笔记、课程论文等资料。通过“交大文库”,任何学生都可以阅读到优秀的学习笔记,了解“大神”“学霸”们的学习经验。同学们纷纷表示,阅读学长们的课程笔记不仅对理解课程与完成作业有很大的帮助,更能从中学习到学长们对待学业认真刻苦的态度。

     

        上海交通大学学业分享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学校团委发起,以图书馆为载体,搭建学生创新交流社区,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学业分享平台,培养学术志趣,提升学习技巧,拓展学习视野。学生们不仅可以直接阅览、打印优秀的学术笔记,也可随时上传自己的优秀学习资料,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

     

        实际上,“交大文库”只是学业分享中心践行“学在交大”的一个组成部分。自2012年成立以来,学业分享中心联合学校各相关学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在交大”特色活动,包含“学霸系列讲座”“名师面对面”等主题,通过学子互动、师生互动、读书报告会、非正式辩论赛等方式,培养交大学子的学术志趣、提升学习技巧、拓宽学习视野。在举办各类活动的同时,中心还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活动推送,并定期与名师、学霸等约稿交流学习经验及方法。此外还开辟了“一起自习吧”等互动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农生、材料、船建等学院建立了各自的专属笔记库;化学化工学院的互助团队通过“同级互助”的形式实行朋辈教育;密西根学院接轨国际,通过线上平台将优秀笔记进行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钱文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搭建平台,来减少专业老师的认知门槛,积极拉动他们来到第二课堂,使他们更容易和同学们接触。“这其实是一个牛鼻子工程。”钱文韬说。

     

        坚守学术精神

     

        “学在交大”是交大人的一个精神标签。钱文韬表示,“学在交大”是学风建设的精炼表达,它可以被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思学、勤学、善学、乐学,代表了从低到高的意识提升。其中,思学指愿意学习的动力,它是每位学子都应该具备的。在思学的基础上,就要勤学。“有动力后要有态度,这也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培养同学们勤学的习惯。”钱文韬说,“从深度上说,要在专业上把基本功练扎实;从广度上说,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要积极接触各种第二课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虚心向别人学习。”再下一步是善学,也就是提升学习技巧和能力。最后便是乐学,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标签。

     

        学业分享中心通过将“学在交大”的四层境界凝结成话语体系再进行扩展,以便更好地开展服务。“我们不敢保证目前的措施百分之百有效,未来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钱文韬说,“目前我们努力做好顶层设计,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去看设计中有哪些是适应学生的,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做法。”

     

        在这些顶层设计中,钱学森等大师的精神传承无疑成为牵动学风的“牛鼻子”。而且,勇于进取的交大人在学术传承中不断注入时代元素。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被正式纳入首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致远学院的公共学习区,竖立着一整面墙大的玻璃白板,上面总是写满公式,记录着学生们讨论学术的过程。这些迸发着智慧火花的笔迹经常会被刷新,并不能长久保存下来。但是,蕴藏在这些笔迹之中的学术精神,却会成为永远的财富,伴随这些学子的学术生涯,成为“学在交大”的永久记忆。

     

        从钱学森笔记,到“交大文库”,学术传承跨越时空,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