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日内瓦的文化含量是什么

    作者:何农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4日 13版)

        一个城市的文化含量究竟是什么?文化遗产、名人轶事、博物馆数量、影视剧院上座率、著名节庆(如法国戛纳,除了著名的电影节,几无其他任何文化元素)……还有什么?

     

        与其他世界闻名的城市相比,日内瓦的城市文化含量似乎没有那么高,历史也没有那么久。其实不仅日内瓦,整个瑞士都是如此。鲜有瑞士籍的全球知名的文化、艺术名人。这是因为,瑞士成为“富国俱乐部”中的一员,不过是近两三百年的事,这以前,瑞士是欧洲最穷、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完全依靠农业、畜牧业生活。在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大国、富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那时,瑞士男人能够从事的最为周围大国邻居接受的职业,就是卫士、雇佣兵,那是山地居民善于吃苦耐劳、忠诚可靠的真实写照。而身高体壮的瑞士女人,则是周围环伺的列强国家中富足家庭雇佣女佣的首选。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去当雇佣军出卖体力甚至生命、女人去当佣人的国家,无法拥有足够的社会财富、社会环境和传统支撑,以产生文化艺术大师。

     

        日内瓦不过区区18万人口,被称作是“最小的国际名城”。应该是瑞士最具有国际知名度、最有“国际范儿”的城市。瑞士人一般不认可日内瓦是个瑞士城市。他们只承认这是个“瑞士的”城市。日内瓦是瑞士人送给全世界的礼物、贡献给全世界的“贡品”。

     

        客观地说,日内瓦的城市表情并不生动。风中摇曳的树叶和湖畔远眺的山峰,也没法改变这个城市相对缺少有性格、有特点的古建筑、而“火柴盒”式公寓楼却比比皆是的街景。但似乎也不能就说日内瓦没文化。

     

        日内瓦拥有20余家包括联合国机构在内的国际组织的总部、大约250个在联合国拥有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和总共240多个外交使团,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或国际合作组织,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直接受雇于联合国机构的瑞士工作人员多达2.5万人,占日内瓦就业人口总数近10%。每年在这里召开的国际会议、有关国际议题研讨会等计约2700多场,就是按全年365天无休算,平均每天也要7场多。

     

        日内瓦的名气与一大串国际公约、国际谈判联合在一起。1864年,由16国共同签署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这之后一直到1949年,一系列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国际公约在这里缔结,《日内瓦公约》成为这些条约的总称,也是全世界加入国家最多、最受尊重和执行最有力的国际条约之一。1872年,美英两国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阿拉巴马号索赔案”在日内瓦市政厅签署,开了和平仲裁国际争端的先河,以至于签字的大厅被命名为“阿拉巴马厅”。其实,1863年签订的国际红十字协会的创立条约和此后不久的第一个日内瓦公约,也是在这个大厅签订的。

     

        日内瓦还诞生了一个世界级的名人,不过,人们却一般把他称为“法国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生下来10天,妈妈就因产后大出血而死。卢梭跟着舅舅一家长大成人,16岁的时候,离开日内瓦去了法国安纳西,在那里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华伦夫人。这个集心理上的母亲、挚友、保护人和情人等多重角色的人,带他走进了上流社会并最终把他培养成名人。在英国、法国等地漂泊一生之后,卢梭晚年回到日内瓦定居。但又因离经叛道的思想被剥夺公民权,被迫再次远走他乡,最终在巴黎去世。与当时几乎法国所有的思想家都反目成仇的他,死后也进了法国供奉名人的“先贤祠”。尽管日内瓦留给他的不仅是甜蜜和荣耀,更多的是苦难和屈辱,但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日内瓦公民,让-雅克·卢梭”。

     

        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和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也与日内瓦有关。1816年5月,英国诗人雪莱和情人玛丽一起离家私奔,来到日内瓦附近的科洛尼租下一栋小别墅。这个地方离本报记者站也就3公里远。从他们的别墅往山坡上走不远,就是另一个著名的英国诗人拜伦租下的一栋大房子。他们准备一起在这里度过整个夏天。

     

        但日内瓦湖畔阴晴不定的天气却使他们很扫兴。湖上密布的乌云令人压抑,还随时可能带来一场瓢泼大雨。夜幕降临,乌云仍然没有散去,阵阵暴雨却变成了连绵阴雨。为了度过这漫长、抑郁的雨天,三位年轻人决定轮番讲鬼故事以消磨时光。讲故事最终演变成一场打赌:他们决定进行鬼故事创作比赛,谁能写完,谁就胜出。

     

        后来成为玛丽·雪莱的19岁姑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部小说。1817年当她离开瑞士时,书稿已经成型。1年以后,《弗兰肯斯坦》(又名《近代的普罗米修斯》)问世,马上成为畅销书。《弗兰肯斯坦》被称为第一步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罗纳河、阿尔沃河奔腾着投入莱蒙湖(法国一方称为日内瓦湖),“湖纳两川”。两河在日内瓦的交界处一河两色,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但最终,它们再继续奔腾着流出,汇成一条大河流向地中海,可谓“湖生一川”。

     

        也许,这也正是日内瓦城市文化含量的隐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