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核心提示·
■造成农产品价格倒挂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产品成本过高。
■只有安全的,才是高端的,农业才会有高效益。
■未来农业发展不仅要向存量要空间,还要向城市、向安全要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都要转型。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这意味着,农业已然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如何破解农业的产量、库存、进口“三量齐增”困局?小农经济如何提高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1.从“量”到“质”: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数据】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我国农产品贸易赤字额却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62143.5万吨、比上年增产1440.8万吨,但全年粮食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000多万吨,造成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局面。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看来,造成我国农产品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最根本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倒挂。而造成价格倒挂的最根本原因,正是我国农产品成本过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提高,人工和土地成本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已从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家庭正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都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在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2016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得到优化。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已有良好开局,但离调优调高调到位还有很大差距,市场供需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产业链条不长、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调整优化农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结构。
专家表示,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包含了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要考虑农产品育种、标准化、流通、提高地力、环境治理等多方面问题,综合性、全局性进行规划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2.“六次产业”: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实践】
为进一步满足市民“养眼”“洗肺”“休闲”的需求,北京市连续三年每年投入千万元打造景观农业。目前,京郊10个区已打造农田观光点300余处,总面积12万余亩。按照有关规划,到2020年,京郊要培育、提升20万亩景观农田,给市民营造一个大田园,让人们置身其中,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我们不断思考,一二三产业怎样实现融合?这就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说:“拿北京大兴的西瓜产业来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适合城市居民食用、采摘的各种西瓜,让西瓜园变成一个可以喝茶、休闲、娱乐的场所,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北京的探索并非个案。随着都市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文化传承等功能和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价值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健康等要素的需求明显提升,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重要渠道,无疑还将推动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偏低,局限于土里刨食、多功能性特征发挥不够,是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的软肋。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是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发展“六次产业”。
“在发展中,必须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要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关键是拓展问题。一是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拓宽增值空间;保障供应链,实现农业生产供应的全球化布局,增强保障水平;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完善生态链,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发展可持续。二是向横向拓展,在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基本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同时,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三是发展工厂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农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张红宇说。
3.绿色农业:以绿色供给满足绿色需求
【进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6%以上,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33.3%,化肥有效利用率达到35.2%,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6.6%。
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竞争力大大增强,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差距较大,农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缓解,有些方面还在继续发酵。
专家指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下降”,即国际竞争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增收支撑能力下降。正确认清这些问题,正需要我们以问题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叶兴庆分析指出,与传统工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不同,农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透支。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个“紧箍咒”越念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十三五”时期,绿色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途径和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都要转型升级。”韩长赋指出,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产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要在巩固生产能力的同时,让资源环境得到改善。要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
专家认为,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强度过高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并存,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有效利用率偏低。
“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改变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程国强指出,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要的是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
“未来农业发展要开阔思路拓展空间,不仅要向存量要空间,还要向城市要空间,同时要向安全要空间。质量安全是农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安全的,才是高端的,农业才会有高效益,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程国强说。(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