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围绕“大学的特色书单怎么开”这一话题采访了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他们一致认为,好的书单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
1.以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
记者:作为校长,要为本校学生开一个书单,您会怎么做?
黄进:我们的校长推荐阅读书目主要由本校教师共同选定,我们也在调整,以后会吸收同学们的反馈意见。
胡海岩:从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结构和特色来看,我倾向于以本校教师为主甄选书目。当然,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适当参考和补充校外各领域学者专家的意见也是非常必要的。
陈骏:南京大学“悦读经典计划”邀请各学科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推荐书单,经过全校师生网络投票评议和专家委员会集体审定。
2.兼顾专业和阶段差异
记者:开书单,您觉得首先需要考虑什么?
胡海岩:首先要考虑专业背景的区别。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拓展知识面,更应注重自身素养提高,使思维方式更完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成熟。由于高中文理分科,目前大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差异较大,因此同学们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着力弥补知识结构短板,借鉴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式。
陈骏: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校园读书文化建设不能仅仅靠一纸书单,要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框架下,通过书单、导师、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等,形成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育人模式。
黄进:书目的选择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特点。我们就是按照不同学期学生的阅读需要来推荐的。
3.书单之外,应精研经典、广泛涉猎
记者:大学生应该怎样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陈骏:“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均有涉猎和建树。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促使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对社会精英和领袖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以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为例,在本科生通识教育课中,基本阅读无不围绕经典著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传世经典而展开。
黄进:冯友兰先生曾说,教育的价值应当是使得学生“先成为人,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再成为某种人,某种职业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然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仅依靠大学课堂是不够的。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在专业课堂之外尽量多读书、读好书,剔除混沌、狭隘和蒙昧,增长智慧,提升学习能力。
胡海岩:对理工科学生阅读,我有两点建议。一要重视精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理工科学生自然而然会选择精读,因为其中有大量公式、图表等高度抽象的表述,必须精读才能洞悉分析的过程。人文社科类书籍,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读破一卷”。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精读苏联学者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等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在书眉和空白处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同学们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身临其境、深入思考,每读一本书都要经历学与思的辩证转换。二要善读善用。一方面,人文社科类书籍展现了很多前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阅读这类书籍的意义在于将前人传递的信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融会贯通,引发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类书籍往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明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正确理解和运用书中的观点。(本报记者 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