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性别教育不应强制

    作者:胡欣红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9日 02版)

        【新闻随笔】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南京某学校首届“男孩班”正式开课,旨在对学生进行“男子汉教育”,培养阳刚之气。其实不只有男孩班,此前,苏州外国语学校就开办了“淑女班”,该校老师表示,“现代女性身上鲜见传统女性的贤淑与柔美,淑女班的开办,正是对传统中国女性阴柔之美的回归。”

     

        性别教育可谓古已有之,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男性几乎独享受教育权,担当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而“无才便是德”的女性则接受女红针线之类的妇功妇德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男女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男女同校共同接受教育成了常态。

     

        然而,由于生理上的先天差异,导致男女在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据性别科学研究显示,仅仅男孩与女孩的大脑之间的差别至少就有100多处。换言之,男女一视同仁接受教育隐藏着新的不公平。尤其在现行应试化教育体制下,考查的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这样的考查需要细心和耐心,相对谨慎、刻苦、踏实的女生占据了极大的性格优势,更容易取得佳绩,而富于创造、思维活跃的男生容易受压制。于是乎,女强男弱渐渐成了一种现象,甚至在“尖峰对决”中也呈现出“状元郎”向“状元花”转变的趋势。而且,这不仅仅表现在成绩上,还对个性品格产生重大影响,“小鲜肉”“花美男”成为现象,与之相应,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也成了一道风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教育专家呼吁要进行性别教育,一方面通过“阳刚教育”挽救社会的“男子气概”,另一方面则强调“女孩子应该更像女孩儿”,让“女汉子”变回淑女。

     

        但对于性别教育,笔者依然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首先,无论是成绩还是个性,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性格脾气,更是家庭以及社会长期熏染的产物,要想通过开办“男孩班”“淑女班”加以改变,殊为不易。很多时候,孩子的性格往往是家庭结构从小养成的,一旦定型,学校教育很难发挥作用。其次,“让女孩子更像女孩儿、男孩子更像男孩儿”“回归传统的男女观念认知”,类似的说法本身颇有商榷余地。谁能说清楚男孩儿、女孩儿的标准范式是什么呢?站在现代的视角审视,“回归传统的男女观念认知”,也有简单地将男女性别模式化之嫌,隐含着对女性能力和才干的贬低和歧视。

     

        发展心理学认为,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对于男孩和女孩都是一种消极限制。男孩可以细腻,女孩也可以勇毅,让孩子们举止阳光,不仅是对男孩的希望,而且对女孩也是一样。“虎妈猫爸”“围裙妈妈和小头爸爸”之类的现代家庭结构,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和谐状态,为什么非要改变呢?因此,性别教育可以尝试,但切不可一窝蜂地强行效仿推广。毕竟,改变关于男女性别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成见,学会尊重孩子的天性,致力于顺应自然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现代教育之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