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婺剧专业,小荷才露尖尖角

    作者:陈建超 杨燕平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7日 14版)
    精美妆容,精心传承。方言摄
    精彩在舞台亮相,来自平时千锤百炼。方言摄

        【特色专业新职教】

     

        “看了金华艺术学校婺剧专业学生演出的折子戏《拷打提牢》,我哭了四次。从这出戏里,我又一次看到了婺剧的希望!”在浙江金华艺术学校举办的婺剧教学研讨会上,86岁高龄的著名剧作家胡小孩侃侃而谈,激动不已,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专家学者一样,纷纷为该校与义乌市婺剧团点赞,赞扬他们成功探索出一条校团合作培养婺剧人才的新路。

     

    困境:剧团缺演员,艺校缺生源

     

        传统戏曲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陷入持续的低迷。拥有400多年历史、六大声腔、800多个剧目、3000多首曲牌的古老剧种——婺剧,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婺剧演出市场的日益扩大,需要相应的剧团来占领。在原有7个专业婺剧团的基础上,浙江又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职业婺剧团,仅金华市范围内就有100多个。他们长年活跃在农村地区,给老百姓送去了丰富的精神大餐,一个剧团一般每年要演出400来场,多的可达600场。

     

        有这么多婺剧团,就要相应的婺剧演员,等待艺术院校来培养。而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教育,成本较高,学费较贵,对于有的农村困难家庭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子女即使有学婺剧的强烈意愿,也被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挡在门外。

     

    探索:剧团下订单,艺校招学生

     

        说起校团合作,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原义乌市婺剧团团长郑义民深有感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是金华艺术学校的校长张建敏一趟一趟跑义乌,找领导,最后终于得到义乌市政府的全力支持。2009年9月7日,金华艺术学校与义乌市婺剧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由艺校为剧团培养40名婺剧学生,于2009年、2010年分两批招生,学制6年,学成毕业后,定点分配到剧团,成绩优异的,可直接录用为事业编制。关键的一招,是这40名婺剧人才6年的培养费用360万元,全部由义乌政府埋单。

     

        校团合作订单式培养婺剧人才的新模式,既保障了学校的教学经费,又免除了学生的学费,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从而解除了农村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后顾之忧,而且保证学生毕业以后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而吸引广大考生踊跃报名。校方对生源有了充分的挑选余地,能够做到好中选优,确保质量。

     

    成就:学戏又演戏,出戏又出人

     

        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都组织婺剧义乌班学生参加各类戏曲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其中获得省级及国家级“小梅花”金奖的就有20多人次。这是因为金华艺术学校执行教育部规定的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更培养深厚的文化、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这跟专业剧团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模式,效果不同。这正是专业院团委托艺校培养婺剧学生的奥妙所在。

     

        金华艺术学校和义乌市婺剧团校团合作订单式培养婺剧人才的新模式,花小钱,办大事,经过检验,获得成功,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该校开始复制这种校团合作订单式培养婺剧人才的新模式,先后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衢州市婺剧团签订协议,分别招收35名、16名婺剧学生,再度续写校团合作、联合培养的新篇章。

     

        躬逢其盛,这些婺剧新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相信假以时日,经过舞台淬炼,必定会青出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