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高校青年话语体系

    作者:李晓义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6日 11版)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领域,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空间的同时,也使之面临网络话语权受到冲击、网络舆论监管困难等挑战。要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就要运用先进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实时掌握舆论动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知识的碎片化传播,很多高校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微信、微博等平台来获取信息、与人交流。高校思政课作为传统途径,在传播思政理论知识、引领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在互联网时代下,将思政课教学方式和网络媒体平台相结合,成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目前,一些高校通过建立思政课微课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将思政理论知识以视频讲座、文字图片等形式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发表评论、点赞、转发、收藏等功能增强学习的互动性,高校教师则在规定时间在线答疑,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引起了青年学生的兴趣。例如,清华大学的互联网“学堂在线”平台一推出,就受到了校内外师生群体的热捧。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工作者必须掌握实时舆论动态,守好宣传思想阵地。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场域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官方网媒场域、熟人关系场域、陌生人社会场域。官方网媒场域包括高校自身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在这一场域发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熟人关系场域,包括在校师生群体之间的校内网络社区、微信朋友圈等,成为师生群体互动交流的主要场域,也是舆论能够迅速形成并传播的主要场域,思政工作者需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好青年的思想脉搏,掌握实时舆论动态,在可能出现的网络事件、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需要第一时间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发展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在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思政工作者要及时做好舆情研判,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巩固高校网络宣传思想阵地。此外,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发挥师生作用,通过讲故事、举例子、发视频等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网络技术规避“话语鸿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很多,通过互联网各种信息平台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更倾向于一种隐性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了身份地位带来的影响,能够更加真实地、自由地表达自己,产生了网络沟通的“松绑效应”。90后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主体,他们最容易受到网络流行语、网络事件、视频图片等影响,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话语体系。因此,思政工作者需要关注青年话语体系,认识到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对青年学生人际网络的改变和影响,真正融入青年学生的朋友圈、微博等网络生活空间,了解学生在话语表达、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实时互动,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时期青年学生的话题热点,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将思想引领以一种轻松对话的形式内化于学生心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接地气”引导,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讲过的话来和学生平等交流,避免产生“话语鸿沟”,通过原创发布、转发点评、微话题讨论等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对于高校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工作途径的变化,更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思维方式、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面对信息大数据时代,在经历着不同媒介技术带来的传播交往方式的改变。技术要素在高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最新前沿技术,研究不同媒介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通过不同媒介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高校还应当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在校内外广泛宣传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使用规范,要求学生依法发布传播信息内容,通过技术等手段过滤非法信息、网络谣言的入侵,对散布谣言、发布传播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等不良信息者要严肃处理。此外,在学生群体当中建立小组,也是有效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具体则是可以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时把握网络媒体平台的舆论动向,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环境。总之,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完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支持等内容,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思想潮流。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16ZZD016]阶段性成果)(李晓义,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