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医患信任从理性沟通开始

    作者:胡印斌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3日 02版)

        【新闻随笔】

     

        近日,一张正在手术室做手术的医生让护士喂吃面包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这名浙江杭州的内科医生一时成了“网红”。医患关系话题,再度被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

     

        连续9个小时做手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只能匆忙被喂吃几口面包,不少人被医生的敬业精神感动;“肯定是摆拍”“在手术室吃面包会不会破坏无菌环境?”质疑也纷至沓来。还有人开始在网络评论跟帖中讲述自己看病送红包的经历。碎片化、对立的情绪,满目皆是。

     

        当事医生日前接受采访时坦言太忙太累,顾不上看网上评论,也不想看:“看了可能会影响心情,心情不好就没法给病人好好看病。”对于部分网友“摆拍”的质疑,该医生回应,像这样吃面包的照片,“是每个手术医生的常态”。看来,当事医生并非不知道外界纷乱的说法,只是他选择了尽可能地不看、不听,这更像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在过往的医患争执中,很多人往往只想着自己怎样表达,自己的表达怎样能被别人听见,而忽略了倾听对方的表达。很多人只是自说自话,同时排斥他人的声音,其结果必然是误解越来越深、对立越来越严重。此种沟通的障碍,表面上看是技巧性问题,实则不然,这首先涉及姿态。

     

        医生与患者本来应该有着充分的交流互动。传统社会中,医生不仅掌握医术,也谙熟人情事理,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医生与患者才渐行渐远,一些医生越来越依赖机器和各种检查报告,就像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大夫所言——从临床医生变为“离床医生”。而距离变远,必然带来医患关系的疏离。

     

        医患的疏远,既有现代医疗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缘故,也与各种逐利性的外部制度设定有关,比如医疗机构过度市场化。不仅如此,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沉疴往往成为恶化医患关系的推力。这边,医生忙碌辛苦到在手术室吃面包、做完手术直接倒地休息;那厢,患者彻夜排队,只为拿到一个专家号……环境、语境的差异如此之大,发生情绪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张吃面包的照片都可能引发争执,显现了医患间信任重建之难。当下之计,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医改,推动医疗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从而提升全行业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医生应自觉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多一点同理心、耐心和沟通,因为至少在诊疗中,医生占有专业和信息优势,有着主导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医患关系难题虽然任重道远,但信任的重建,不妨从心与心的真诚对话与理性沟通开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