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战略带来新气象】
前不久,四川成都市拆掉老楼,在寸土寸金的一环路内侧投入22亿元启动城市音乐厅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融演艺、版权交易、音乐制作等为一体的音乐产业发展区。
依托陆续建成开放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正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创中心,推动城市吸引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创新人才。
在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路街道牛沙路社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陶艺空间、书画室、琴房、手工室和未成年人活动室等构筑起完整的人人共享的教育空间。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近万名市民受益于各类文化项目。
3年前,成都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都通过制度化建设,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全覆盖,形成“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阵地常年免费开放,为城乡群众提供了基本文化权益保障。
过去5年,成都用于发展民办博物馆的经费超过5000万元,全市登记注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过百家。今年5月,成都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更高的服务标准,涵盖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服务项目和内容、经费人员保障等3大类21项78个指标内容。今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开放,短短4个多月,接待人数超过百万人次。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美术馆、大剧院、巴金博物馆、成都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正相继建设开放。
成都正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全面落实,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中。
在成都金牛区,一座隐于城市喧嚣的小楼被改造成集“创意、设计、艺术”于一体的众创空间——436文化创意机构。机构总经理杨芳说,这里集聚了雕塑、绘画、3D打印、工业设计等方面的近20支文创队伍。
如今,像436文化创意机构这样的孵化器在成都大量兴起。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成都早在两年前就发布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目标剑指西部文创中心。
从2014年起每年举办的成都创意设计周已成为聚集创意设计智慧和资源、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成都不断探索社会资本进入文博创意产业的渠道,一大批业界“大咖”入驻成都,集聚创意人才超过30万人。
成都拟投资287亿元,依托东华门遗址,规划建设中央公园“成都中心”,争取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同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推进浣花溪诗歌文化核心区、武侯三国文化核心区、少城近代文化核心区等城市历史文化核心区建设。
每隔一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就会在成都启幕。其间,上百万游客和群众参与,数千万人通过网络点击围观。已成功举办了5届的非遗节,正逐渐成为国际最高规格的非遗品牌盛会之一。成都也以这样的方式融入世界。
成都市文广新局局长师江说,文化发展带给城市更强的对外张力。每年,成都都会在世界各地的30余个友好城市掀起“大熊猫旋风”,川剧、川菜、川茶等文化也不断传递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的称号。与此同时,更多的外国文化走进来,中德创新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等入驻成都。
6年前,成都成为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去年,由国家版权局挂牌成立了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通过对版权的全面保护,加快与世界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交流互动。成都同时注重版权经济人才培养,成为继北京后,全国第二个启动版权经济人才双证培训的城市。
■短评
发展文化需自觉
发展文化需要高度的自觉和高度的使命感。成都市确定了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这既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成都的使命担当。实现文化的繁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担当的勇气外,更需要扎实的发展举措。成都围绕目标,形成了音乐诗歌之都、非遗之都、博物馆之都等城市文化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文化创新,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形成了文化的张力,强劲推动城市发展。
(本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