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
本期主题
由光明日报社和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君子文化论坛”近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线工作者,就君子和君子文化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2014年6月13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念孙的文章《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广泛关注。两年多来,社会各界热烈讨论君子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相继成立专门性的君子文化研究机构和团体。山东省威海市,安徽省桐城市、蒙城县及湖南省多地,将传扬君子文化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倡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做人做君子,逐渐成为新的集体共识和社会风尚。今日摘编本次论坛部分专家的主要观点,以供参考。
本期嘉宾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钱念孙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谢遐龄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理事长
韩 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胡发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演变
杨朝明:我们谈君子文化,最重要的是注意“尊贵者”与“高尚者”之间建立的连接或一体化。《说文》曰:君,尊也。这是一个会意字,在字形上,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君子”则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指地位高的人;而在道德的意义上,则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子”一词,后来使用时,其丰富内涵尤其侧重道德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格外重视为政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该品格高尚。即使是庶人平民,也要修身守礼,领导者更应严于律己。它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体现着中国管理哲学的精髓。
钱念孙:“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春秋末期,孔子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作出一个重大调整和贡献,就是把“君子”从专指“有位者”的旧义中解脱出来,而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仅有12处指执政者,其余主要指向道德人格。《论语》多次提到圣人,但孔子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表明,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学可做的人格范式。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儒家学派的诸多后继者竭力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就是在道家、墨家、法家的经典著作里,也颇为认同和肯定。从先秦到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论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而且在传统家训家教、民俗礼仪及戏曲说唱中俯拾皆是。如果说,君子人格在孔孟原典儒学里侧重个人与社会道德,那么,经过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汉魏儒学,尤其是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则呈现出以个体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儒道互补及儒道佛合流的倾向,这使君子人格意蕴丰富,形态多样。
谢遐龄:君子,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阶层义,指贵族,与庶民对称;再一个就是品格义。《论语》一书中,由于学生学成后要去贵族那里求职,担任管理干部,也就是家臣,君子一词的内涵转为学生修养的品格典范。阶层义与品格义虽有区别,但关联密切。在漫长历史中,自命君子、指责对方为小人,是常见现象。比如对王安石的评价,虽然对他的变法有意见,但对他的品格,仍然作君子评价。而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成员被评价为小人。此处小人不再指庶民了。可见君子意义指胸襟坦荡、作风正派,小人意义指心机深险、作风不正。在当代社会,君子、小人仍然是人们日常话语中的重要词汇,主要用于品格评价。君子指正派、高尚等正价值的承载者,小人指诸负价值承载者。
韩星:“君子”最初指社会上居高位的人,着重于政治地位而非道德品质。从孔子起君子被赋予深刻丰富的内涵,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并逐渐转化为以道德品行为主、政治地位为次的含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晚清辜鸿铭就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孔子之后,孟子更注重君子的内在心性特质,荀子更注重从外在礼义方面规定君子。至《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是对君子相当高相当全面的要求。后儒对君子的发展都在孔子的基础上或偏向于孟子,或偏向于荀子,但都没有离开内圣外王的基本构架。
胡发贵:中国古代的君子,其内涵有着很大的变化。起初,君子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如西周时期,借以指称诸侯国的统治者,或世卿世禄的士大夫,他们身居高位,俸禄优厚,衣食无忧。此时“君子”与“小人”对称,前者是劳心者(统治者),后者是劳力者(被统治者)。春秋时期,君子的政治权力和阶层含意渐淡,而德性品格之意日益凸显,更多指“立德、立功、立言”的杰出人士。孔子《论语》中,君子不仅频繁被言说,而且多侧重于人品和操行上来讨论。孔子心仪的诸种优异人格中,君子居于“有德者”重要的地位。自孔子后,“君子”政治权位含义淡化,品格德性之意成为社会认知共识,君子庶几成为优秀人品的代名词。
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杨朝明:君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首先,君子是人格养成的目标。在社会责任与担当的意义上理解时,“君子”一词与“小人”相对,“君子”被赋予了社会引领者、示范者的意涵,有时则成为“社会精英”的代名词。孔子及儒家对此论述充分,如“君子之德风”“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等等。其次,君子是为人处世的风范。君子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在视听言动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与体现。孔子在《论语》中为我们展现了无忧无惧、修己安人、忧道不忧贫的君子形象,做到这些,就内心充盈饱满,胸怀坦荡宽广、目光睿智机敏、待人谦虚有礼,言必忠信,行则笃敬,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钱念孙: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最终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模式,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由此可说君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聚焦点或制高点;同时,君子文化在数千年发展演进中吸收和容纳了道家、法家、墨家及佛家等思想精华,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融汇点的特色;此外,儒家讲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人做君子”正是将礼义道德躬行实践的具体途径,故君子文化又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谢遐龄:在中国传统中,君子是个大词,内涵相当丰富。君子成了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就像提到英国文化,人们想到的是绅士那样。君子内涵不仅指品格,而且包括学识、境界、品位,甚至武功。在长期发展中,几乎所有优秀品质都加在君子之上。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天理的完美体现,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二是有很强的治理能力,不是只能讲学的空谈家。《大学》《中庸》这两篇宋儒精选出来的文章全面阐述了君子的修养着力处。朱子强调格物致知、中和,阳明强调明明德、诚意,成为中华文明的深固传统。
韩星:在儒家人格体系中,比较而言,君子是基本的理想人格,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儒家人格体系中的主体,是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趋众人格”。由于圣贤人格一般人难以达到,人们通常谈的最多的是君子人格,即一种比较现实的、平常人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结合儒家政治理想来说,王道是基本的理想政治,以君子行王道;而大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以圣贤进大同。君子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道德人格的感化,起着楷模作用,上行下效,使老百姓一心向善,社会风气淳厚。
胡发贵:最初君子指称的是有爵有位有禄的权势者,即所谓的上流社会,故而君子一词有尊贵、体面之意;其后的德性化和品格化,使君子增添了人文之意,成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典范和标杆,所以孔子有“君子德风”之喻,即君子应成为社会正义和良知的担当者与实践者,成为社会良善治理的中流砥柱。这还体现在君子喻于义而不是喻于利,即君子应为社会树立正确利益观,推动社会向善向上,拒绝恶俗与低级趣味,成为人文化成的正能量。如果说,绅士是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化身,那么,中华文明的人格象征则当属君子。
君子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杨朝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内涵丰富,以孔子儒家的论述最具代表意义。孔子说“君子怀德”,又说“君子怀刑”,“怀刑”与“怀德”相呼应,很有价值。“刑”与“型”相通,意思是法式、榜样、典范。中国古代政治特别注重“刑百官”,“刑百官”就是“正百官”,包括两个互为补充的层面:第一,为百官树立标准、确立模范;第二,对百官救偏补弊、端正行为。这两者,前者显然更为紧要,也就是规范官吏行为,使他们具有正确是非荣辱标准。对于一般民众,“君子怀刑”要求明理修身,循道而行。但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无礼不动并不容易。许多违法乱纪的人,许多违背道德的事,都与“君子之风”的要求大相径庭。今天我们大力弘扬君子文化,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使人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求上进,将规范深深镌刻人们内心深处。
钱念孙:君子文化历久而弥新、古老而鲜活,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传承着君子人格的干细胞,它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行为处事的视野、心态、作风与格调。
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人生理念,这就是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典型特征的君子人格的遵从和追求。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森林中最为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木,是当代思想道德建设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倡导和弘扬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扬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有利于我们人生境界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谢遐龄:君子一词在当今普通民众中仍广泛流行,可见影响深远。有一种误解,以为注重修身就是君子。其实,全民修身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统。这传统的现代形态是恪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按照古义,单做到恪守礼法还不够君子。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行为完全正确,但动机是求好处(如提级、加薪、获奖),并非君子。现代少年,大约进高中时,心理较成熟,道德理性开始觉醒。从高中生开始提出君子要求,是切实可行的。推行君子文化,重点是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君子教育有成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韩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君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道德经验和道德情感的人格体现。几千年来君子文化携带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养护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血脉。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君子是我们今天立人兴国的道德基础。
胡发贵:传统的君子,构成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格符号,也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亲切而庄重的道德形象。在当今时代,君子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种颇具感召力和号召力的人格力量。它为我们树立做人的榜样,激励我们行为君子,言为君子,做一个立德、立言、立功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它提示我们“求达而不求闻”,注重养心修性,涵养自身品格,提升做人的品位和境界。它鼓舞我们不论境遇如何,不忘初心,不放弃向善的追求。君子不是空谈得来的,而是来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来自我们一念一意之间的修为。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且急剧变化的时代,传统君子文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近之则温,随之则明。
君子箴言
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
——(清)姚莹
君子外宽而内直。
——《韩诗外传》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唐)王勃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宋)朱熹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礼记》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管子》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为也。——《后汉书》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