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聚焦】
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承办的“当代戏曲导演的时代责任”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商务会馆召开。围绕着“戏曲导演如何担当时代责任”“戏曲导演如何处理主旋律题材”“时代责任与传承创新的关系”等话题,与会者结合各自的创作体会与研究成果,从戏曲导演的历史、艺术创作理念、当下文艺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归纳和总结。
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习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要求,对于戏曲导演今后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贾志刚提出,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最重要的是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这四项要求对于戏曲导演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文化自信和勇于创新这两点。而关于“主旋律”的作品,习总书记也已经为我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主旋律的作品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文化自信,一个关键词就是“坚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认为,要坚守文化的定位和价值,无论是戏曲也好,文学也好,它都是对人的一种反映,对人的一种表达。而人性是最复杂的,也是最多变的。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人性的真实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历程当中,在精神当中,让人慢慢有所醒悟,把人性的美好通过艺术有所提升,这就是我们文化坚守的高度。
近些年,由于党和国家对于文艺创作的高度重视,戏曲创作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描写当代“好人好事”的作品,这些作品被统称为“主旋律”题材。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这三部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在众多剧目当中脱颖而出。这三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由此可见,导演在处理主旋律的题材时,只要能牢牢把握住重要的命脉,主旋律的题材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品。
戏曲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而戏曲演员则是以塑造形象鲜明的剧中人物为最高任务。恰恰在“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中,比较困难的也是对于人物塑造的把握。稍有不慎就难免会使剧中人物沦为“高大全”、概念化的符号,无法让观众相信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一旦剧中人物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那么整个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就毁于一旦。所以,人物的塑造在主旋律的作品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指出,导演在开掘一出戏的思想和人物心灵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在幽微之处发现善美,在阴影中看到光明。天津歌舞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也提出,主旋律的作品应该更好地去展现人、表达人,在细微之处去审视人性,而且还要有种向上、向善的精神。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光明和温暖,让这样的感悟渗透到作品里,渗透到人物里。使观众能够看到我们不但回归了艺术家的自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作品里面通过人物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人类的希望。
作为“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艺术,故事内容是否能够打动观众,同样是衡量一部戏艺术水准高低的关键所在。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青认为,在处理主旋律作品时,要用更加真诚的生命体验进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深入人物的生活,体察故事中的民风、民情,用真情让主旋律深深得以扎根故事的土壤中,使主旋律题材弘扬的价值观念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豫剧《焦裕禄》的导演张平则认为,一个好的故事,是优秀戏曲作品的基础,它决定了一部戏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与深度。好的故事,首先要足够吸引人,要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个故事必须是有意思的。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元素,它在情节的起伏转折上能够扣人心弦,它讲究情理之中而又出人意料的叙事技巧。其次好的故事要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它强调具有典型性的事件,通过这类事件所反映出的某些人情事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它与当前的现实要保持某种精神上的沟通。而且好的故事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它细密编织的故事情节,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内涵。为了讲好故事,导演在编剧的基础上还要能够进行一定的提炼,要能够抓住故事的核心部分进行适宜的呈现。导演对于整个故事要有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把握,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突出核心。
主旋律的作品绝大部分以表现现代题材为主。而在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创新”似乎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黄在敏说,作为戏曲导演要有创新精神,但是分寸的把握必须严谨。因为我们要创新,往往会借鉴,在借鉴的同时可能就会有分歧。我们传统的一些精神已经丢掉了,在创新中也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沿着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这条路向前走,而不能丢了这个根。创新不一定非得用外来的东西,戏曲本身就有一种创新的因子隐藏在里面,它具有非常鲜活的生命力。如果善于把握戏曲创新的审美精神,它是可以发出新枝、长出新叶的,也会滋生出有着非常鲜活的生命力的作品。上海昆剧院的沈斌导演也认为创新应坚持“古不陈旧、新不离本”的创作理念。作为戏曲导演应该把戏曲传统中优秀的表演手段拿过来“化”,“化”就是创新。创新不是死搬人家的东西,而是只要到了我这儿我就“化”。传统的程式都是有内容的,把它“化”在表演里面是很漂亮的。
中央戏剧学院的廖向红强调,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具有民族正能量的精神内涵的同时,还要具备传统的艺术法则和技巧。创新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程度。第一种创新是把经典作品开掘出当代的思想内涵,对今天的观众有启发作用;另外一种就是要考虑到当代观众审美的变化,如何在形式和手段上,通过一些创新能让观众喜闻乐见;还有一种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作品。“此外,我们还要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不仅仅能够吸纳剧种之间优秀的艺术方法和手段,还有不同的艺术种类,我们都应该相互吸收借鉴。”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常务副会长冉常建则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曲导演哲学、美学理论体系,创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