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四川农村广播:“村村响”派上大用场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2日 04版)

        “油菜、小麦要高产,科学用肥是关键……”每到中午时分,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各村的广播总能按时响起,不断传出科学种植和寓教于乐的声音。村民张有宏高兴地说:“现在正是小春作物管理的关键环节,广播里说的这些技术对我们很有帮助。”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多个地貌单元,地形复杂多样,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率高、危害大。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播设备使用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推广等特点充分显现出来,恢复农村广播建设的工作在四川省各地兴起。

        2011年,四川制定了省内广播“村村响”建设规范,并在2012年将广播“村村响”纳入民生工程。在“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应急救灾的关键时刻,广播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应急服务。截至目前,四川各级党委政府把广播“村村响”建设列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全省已基本完成183个县(市、区)、4407个乡镇和39047个行政村广播系统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村通率达到84.3%,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通。

        据了解,四川各地农村广播在定时播出中央、省、市、县新闻节目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不断丰富节目内容,安排播出了涉农政策、天气情况、健康知识、病虫害防治、实用农技、文艺节目、身边人身边事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其中,涉农节目播出时间占到半数以上。

        “有了‘村村响’广播,村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学习农业知识,了解政策和致富信息,村广播成为村民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起到了架起干群‘连心桥’的作用。”涪城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村响”广播将新的理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让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传递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村民的喜爱。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抗灾救灾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不仅能将党委政府的声音传达到最基层,还能有效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村村响”广播在基层农村已成为“党委政府的嘴、基层干部的腿、农村群众的好帮手”。

        “目前,四川农村广播建设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已把广播“村村响”建设列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8亿元,已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广播村村响建设规范》《四川省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技术方案和应急广播村村响技术方案》等技术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机房和接收终端配置标准。同时,为把四川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建设好和应用好,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建起了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运行维护体系。现在的四川“村村响”广播工程,已从原来的“听得到”向“听得懂”“喜欢听”转变。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