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水墨施甸原乡行

    作者:龚运禄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1日 11版)
    高山草甸(摄影) 龚运禄

        【边走边拍】 

     

        早就知道云南省施甸县的历史丰厚,民风淳朴,风光秀美,但我一直没有到过施甸。今年9月,我受施甸“中国文学艺术名家施甸采风活动”邀请,终于成行。这次采风,我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在以“水墨施甸原乡行”为主题的采风活动中,我们参观了七百年前跟随元世祖忽必烈远征的契丹后裔宗祠、明朝将军邓子龙靖边卫国清平洞遗址、滇西抗战遗迹和时代楷模杨善洲林场。

     

        坝区6万多亩荷塘和沼泽湿地,白鹭展翅,濒水飞翔;高山草甸上,布朗族男女对唱山歌,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徜徉。神奇的布朗山,时而阳光明媚,时而倾盆大雨,时而云雾缭绕,使人仿佛进入人间仙境。

     

        傍晚,在木老元哈寨,全寨的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响长号,捧着自家酿制的米酒迎到寨门外。晚上,在寨子的小平坝上,熊熊的篝火燃起,村民和作家、艺术家手拉着手,和着葫芦丝、二胡、月琴的节奏,跳起布朗族舞蹈,欢声笑语和音乐声,在夜空中回响。

     

        这次采风活动,我带了一台大画幅高清摄像机,低照度好,变焦范围18~200mm,覆盖面广,操控比较方便。两天的行程之中,我拍摄了施甸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在怒江峡谷大山头观景台上,由近到远,将远方的松山、惠通桥、孩婆山收进镜头。我记录了怒江的涛声,也采访了中国远征军和施甸人民修筑滇缅公路、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的动人故事。

     

        采风纪录片拍摄之后的关键是剪辑,我以采风时间、内容为顺序,用散文的抒情方式,引经据典,增加了历史典故、资料图片,撰写了一篇解说词,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剪辑。

     

        撰写解说词时,我时常为历史的场景所打动。“施甸的老百姓,将自己的父老兄弟送上前线,留在家里的老弱妇孺,尽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仍以每公里路牺牲五条生命的代价,前仆后继,投身修筑滇缅公路。两年半之后,中国远征军经过攻打日本军队占领的松山等数十场战役,将日寇赶出了云南……”写到这一段时,我在画面上增加了施甸县摄影家徐辛光提供的衣衫褴褛的小姑娘挑担修筑公路、中国远征军凭据怒江天险阻击日军的珍贵历史照片,使这部纪录片更具历史真实和厚重感,画面更有冲击力。

     

        纪录片的结尾让我心生感叹,便作对联一副抒发胸臆:

     

        人杰地灵得天独厚滇西抗战彪炳千秋;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文化传承尽得风流。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