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审视新媒介对文艺的介入与相融

    作者:刘亚斌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13版)

        【文论之苑】

     

        当今社会新变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数字新媒介对现实生活的深度介入,产生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其中包括新文艺格局的形成。单小曦在新著《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提出“媒介文艺学”的观点,体现出了以理论回应现实的诉求。在他看来,建构媒介文艺学需立足于当代社会文艺现实和中西方文艺理论现实。而回应并切中这两个现实,也构成了这部论著的突出特色。

     

        关于当代社会,理论界早有诸如信息社会、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电子媒介时代、数字媒介社会等不同的概括。其中都含纳着一个重要事实,即数字新媒介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的建构。与以往的印刷文化时代相比,今天的文艺现象在生产活动过程和文学形态拓展上有了重大变化。

     

        就文学整体活动而言,数字媒介社会中的媒介要素力量进一步增强,其存在性地位进一步显现。单小曦认为,当前的数字媒介,不仅是文艺载体,还具备文艺生产力功能,要看到它对文学活动现实发生和在开启文学意义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殊价值。比如,没有媒介的连接作用,作者、作品、世界、读者等要素就无法形成现实的动态循环;没有媒介要素的容纳、建构,文学意义也无法得以开启。与此同时,该书对新媒介文艺接受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手工制作时代的媒介生产相适应的是“静观”,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媒介生产相结合的是“震惊”。相对而言,电子—数字虚拟时代的文艺文本,提供给接受者的则是一种“融入”式审美体验。在数字文艺活动中,读者更能发挥主体创造力,让全部身心感官共同参与,通过选择、探索、旅行和重访等方式体验到艺术魅力,同时还可以作为用户或合作者参与作品的创作,获得一种融入式的行动感和创造性体验。

     

        就文学形态而言,数字新媒介打破了印刷文学生产格局,催生出了史无前例的新媒介文学形态,其中以西方的数字文学和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学为代表。而传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因理论范式上的龃龉,很难对这种文学形态进行合理分析。该书梳理了数字文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类型,澄清了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对其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而对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则是一个亮点。在这个问题上,该书超出了现有的“网络超文本文学”“网络原创文学”等一般看法,而是提出了“网络生成文学”的观点。在作者看来,网络文学不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也不是在网络上首次发表的文学,网络文学是网络生成出审美特质的文学。正是对数字网络的充分使用和潜能的发掘,才形成了数字虚拟的创作模式、复合符号的赛博文本、“融入”性审美体验和数字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而这些方面都是在纸媒印刷文学中无法形成的。也正是这些新的审美特征使网络文学成了具有独立性的文学新形态。

     

        该书在回应新的文艺现实基础上,也回应了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现实。作者认为,今天的东西方文艺理论主流的文艺观念、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研究方法都是印刷文化时代的产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文化时代,文艺研究也应与时俱进,寻找和建构适应这个时代要求的新范式。媒介文艺学建设就适应了这个要求,作者为其寻找到了可靠的哲学基础,阐述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今天,人类社会文化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型,文化、文论的多元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切中当代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的理论成果,是摆在文艺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对此,单小曦提出的“媒介文艺学”观点具有探索意义。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