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中“农产品进城”难、工业品下乡回程车辆空驶严重、边远地区高速公路因货运不足处于亏损状态……显然,农村电商作为新的发展动能,还无法实现拉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原因在于,农村物流的短板及城乡物流网络还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过去全国城乡具有连锁经营性质的、为“三农”服务的供销社系统解体之后,在“云、网、端”新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条件下,亟须重构城乡物流网络。城乡物流网络直接影响着我国城乡间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
首先,城乡物流网络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实体经济进一步划分为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不同于以往的股票、期货、期权等“虚拟经济”,一般是指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概念,主要指的是以信息作为主要资源标志的经济活动。从理论层面看,物流网络是社会物资顺畅流转的基础保障,具有城乡经济融通的服务功能,以其粘结相应的商流、资金流才能形成高效的实体经济,是城乡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当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以城乡物流为载体的实物经济发展滞后。物流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所需要的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及车辆等固定资产价值高昂,现有的乡村配送密度和“农产品”进城的贸易体量难以获得相应的投资支持,成为城乡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将物流作为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加以建设和优先规划,以促进城乡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城乡物流网络是实现城乡电子商务市场连通的载体。“提升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服务能力”和“实现农产品进城的商贸物流增长”,其本质是城乡供需差异带来的物流挑战。当前我国无论是物流范畴,还是贸易层面,城乡物流网络都需要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因为,城乡物流网络不仅支持着货物的现实物理转移,而且还是供需双方的业务直接对接者,可以通过服务的上下游延伸,在“促交易、增货流”中发挥独特效用。此外,电商平台无缝连接了乡村和城市,城乡居民潜在需求大量释放,只有通过城乡物流网络来大幅度减弱物流供需的双重不确定性,解决农村“田头最先一公里”集货、城市“社区最后一公里”集配难点,才能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实现城乡物流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经销商、物流商、金融服务商等)跨地域、无障碍、实时性的经济交易。
最后,城乡物流网络能够实现农产品流通扁平化的集成功能。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当地特色资源”,实现市民与农民都能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这种农业产业的扁平化发展,将激发城市大量零碎绿色消费需求和农村大量小规模生产,并带来巨大体量的农产品零碎交易。在此背景下,城乡物流网络可借助对供需双方的业务连接,借助科技和管理进步,将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需求、碎片化供应、碎片化贸易进而碎片化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与升级。其实质是要利用城乡物流网络来承担线上线下农产品货源、品质、标识、包装、物流等方面的组织管理,提升农产品供给侧的结构性品质。
如何从供给侧改革入手重构城乡物流网络?笔者认为,从物流规划理念上,首先是规划要注重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倡导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物流网点的基础上,重点按经济流向选择“乡、村”物流集散地和服务点及优化运输配送网络。其次是要注重设施的共享性与可拓展性,实现农村实体经济服务组织的创新。再次是要由相对有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去主导构建城乡物流网络,将不同渠道分散的物流需求统筹起来,降低成本。重构城乡物流网络,从短期来看,将越来越方便、快捷、高效地支撑城乡产品市场连通;从长期来看,能够通过释放国民经济增长潜力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巨大的农村市场真正焕发活力。具体而言,重构城乡物流网络应侧重于实现以下功能:
推进城市社会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的交互激活,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从城乡互动来看,城乡物流网络能够利用互联网的“自组织”功能,推广众包、众筹等模式,实现城乡直通和农民增收,并进一步解决社会资金、人员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
保障农村原生产品的流通溯源,实现生鲜流通方式的创新。从“厨户对接”来看,城乡物流网络能够破解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的难题。实践表明,农村原生产品的产销完全可以组建“哑铃型”城乡物流实体,哑铃两端分别是生产群体、零售群体,中间是物流网络。通过网络平台集配式经营和信息社会多元化的商品标识机制,形成线下物流保障和线上追责的同步溯源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可信赖的品牌。
契合物流集散地与城镇所在地的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当贸易成本下降使得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得到增强时,将出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和城镇化过程。城乡物流集散地(如城市园区、城市周边、城乡接合部、乡村聚集点等空间节点)是城乡物资集结、整理、转运、配送等功能节点。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跨界链接下,城乡物流集散地能将城乡零散的交易汇集成“大体量”贸易,能够极大降低贸易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与空间聚集。
(初叶萍、陶君成,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