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戏曲之花开满荆楚

    ——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成效显著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智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28日 06版)

        【关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厅获悉,湖北省将以武汉为中心,辐射襄阳、宜昌等周边城市,建设集戏曲演出、交流研讨、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全国戏曲演出交流中心。湖北何以担此重任?

     

        “祖山”汉剧、国粹京剧、“哦呵”楚剧、荆州花鼓戏、“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的黄梅戏……湖北汇集32个剧种,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流变地和聚集地,从这里走出了余三胜、谭鑫培、陈伯华、余笑予等戏曲大师……时至今日,小梅初绽,戏韵流芳。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为“戏码头”注入新鲜血液。从政策引领、精准实施到建章立制,为戏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湖北样本”。

     

    梨园之花 香溢校园

     

        自今年全面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湖北省的17个市州、103个县级行政区百余家院团走进8300多所学校及幼儿园,完成戏曲演出活动5000余场,2017年上半年将实现全覆盖。

     

        走遍湖北校园,处处皆闻戏曲声。湖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中小学生人手一本的《戏曲进校园》读本,与系列演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今年9月,襄阳市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戏曲课程。襄阳市昭明小学的孩子们,每周五下午都能在课堂上听戏、唱戏,学校还通过广播播放京剧曲目,培养学生兴趣。襄阳市大庆路小学的吴逸群在观看了黄梅戏《夫妻观灯》后说:“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手绢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上一颗颗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我们的心里……”

     

        在武汉市,不少学校与专业院团携手建立“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与戏曲亲密接触。“湖北省校园戏曲展演活动”年底将在武汉举行,武汉市第三十中学将代表武汉市参加展演。记者走进学校的“汉剧基地”,只见孩子们手操“莲湘”,加紧排练着参演剧目《海舟过关》。几个回合下来,孩子们个个头上都冒着汗珠,“小演员”李军汗津津的脸上满是笑容:“地道的汉腔汉味特别有趣,我们汉派戏曲就是好听!”副校长方敏告诉记者:“学校与汉剧团设立‘汉剧基地’后,课间经常能听见孩子们哼着汉剧小调。”

     

        5月,湖北省高校戏剧组织联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式成立。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提出,高校戏曲活动是湖北戏曲园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高校戏剧组织联盟在推动校园戏曲兴趣养成、壮大组织发展、丰富戏曲活动等方面发挥实在作用。

     

        湖北大学梨园戏曲古风协会每周的“戏曲角”活动,在校园中有“优孟衣冠,曲尽其妙”之称。“大学生有责任为戏曲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创新表演形式等方法展现戏曲新的活力。”在“老社长”李环看来,年轻人传承戏曲文化不是“还年轻”,而是“正当时”。

     

    小梅初绽 戏韵流芳

     

        “货郎夫,你看,龙灯、虾子灯,还有高跷来了哇——”武汉市白鹭街小学的汉剧教室里,三年级5班的马嫣冉目光顺着手指的方向,明亮闪烁,“走,看灯去呃——”话音未落便踢着“朝天蹬”款款而去……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汉剧团熊晶每周一次的指导下,马嫣冉和同学们既扮“货郎”又演“妻”,兴致勃勃地练习着汉剧经典折子戏《货郎背妻》,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着戏服已然有模有样。

     

        “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学校为核心,带动家庭、社会关注传统文化,文艺骨干手把手传艺“小戏苗”,戏曲文化代代相传。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将武汉市30多所学校作为“戏曲进校园”传承示范点,走进校园培养“戏曲苗子”。采取“讲与演”“正统与诙谐”“现场与微信”“普及与培养”“线下与线上”等“五个结合”的方式,发挥专业院团优势,播撒戏曲文化的种子。

     

        湖北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戏曲文化传承。她说,湖北省为加强戏曲领军人才培养,统筹实施舞台艺术百人培养工程,并推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楚剧、汉剧以及黄梅戏3个定向班,招收160名“中专+高职”学员,培养戏曲“接班人”。

     

        10月刚结束的“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不少湖北“小戏苗”捧回“佩花”。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余佳诺凭一出京剧花旦戏《拾玉镯》脱颖而出,获得小梅花京昆业余组金奖。余佳诺打小就爱跟着“京剧迷”奶奶唱《红灯记》等脍炙人口的京剧选段。“一站到舞台上我就很兴奋!”9岁的余佳诺说,“演好京剧是我的梦想。我也希望身边更多的同伴爱上国粹京剧。”“一个孩子学唱戏,至少能带动身边20人热爱戏曲。”“小梅花”奖戏曲专家评委这样形容戏曲的辐射带动作用。

     

        “汉剧京腔花鼓戏,钟鸣十二始收场”,武汉戏曲“大码头”的这般繁盛,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