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一条清澈淮水:儿时梦 几时圆

    ——来自淮河治理一线的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张蕾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3日 01版)
    通过专用取水工具,汤宜伟将水样倒进塑料桶中。监测中心每月要取回300多份水样进行检测,通过对23个指标的试验分析,弄清水质情况。 本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生态文明建设·难点求解】 

     

        20多年前,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国务院决定将整治淮河作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工程,由此拉开了淮河治理的大幕。如今,淮河治理情况如何?本报记者走访了淮河两岸,并展开调研。

     

        转变:从旱涝灾害防御到水污染治理

     

        自古以来,治淮主要是指治理旱涝灾害。最近30年,由于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水污染治理成了治淮的主要内容。

     

        1993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发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淮河流域水污染较重。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河段占82%。”

     

        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规划保护处处长万一看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淮河治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2000年,随着国家的重视,淮河治理力度空前加大,水质呈好转趋势;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4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所松懈,水污染反弹,期间发生了几次较大的污染事件;第三阶段自2004年起至今,我国再次加大淮河治污力度,水质得到改善。”

     

        汤宜伟是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水污染事故,“一些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和贝类,在淮河干流也能见到了”。尽管如此,来自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分析数据显示:整个淮河流域,2013年监测评价河长22396公里,劣Ⅴ类水质河长仍占22.2%。

     

        现状:从工业点源污染到农业面源污染

     

        作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颖河的流量约占淮河总流量的60%。沿岸工业企业的偷排和超排,让沙颖河一度成为淮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支流。河南省沈丘县大王楼村的老书记王观义曾无数次携村民呼吁,希望能够“救救沙颖河”。

     

        在原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赵武京的记忆中,1997年开展的“零点行动”令人印象深刻。国务院要求自1998年1月1日起,淮河流域内日排废水达100吨的企业必须达标排放,否则予以关停。

     

        从此以后,沿淮流域对工业点源治理一直在加大力度。以下一组数据直观反映了淮河两岸对工业污染的治理成效:1993年排入到淮河的COD(化学需氧量,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为150万吨,到2015年为38.55万吨,削减了74.3%;1993年氨氮入河排放量为9万吨,2015年为3.53万吨,削减了60.8%。

     

        然而,污染源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次造成威胁的是村民自己。王观义说:“村民的环保意识没有增强,生活污水乱排,垃圾直接倒入河流,养鱼塘变成了垃圾坑”。

     

        据记者了解,目前沿淮各省仅仅实现了县县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少乡镇成为生活污水排放的“自留地”。以安徽为例,“2015年省界水质断面主要超标因子总磷的超标率为24.8%,已经超过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万一告诉记者,磷主要来源于生活洗涤剂以及农业化肥,“磷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但会使河水富营养化,特别难以治理”。

     

        突围:从实现联防联控到唤醒环保意识

     

        尽管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记者发现,相关部门对于未来水质的改善显得很谨慎,原因在于淮河流域治理过程中,跨界污染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安徽,流域内较大的19条支流中,有14条经由河南入境,1条由江苏入境。相关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支流进入安徽都常年超标。

     

        “淮河流域跨界污染事故频发,其中固然有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水环境容量小等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流域内没有建立有效的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为此,万一建议,从国家层面开展顶层设计,遵循“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保护思路,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在推动流域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促进上下游地区间协调发展。

     

        被誉为“淮河卫士”的霍岱珊小时候就在沙颖河畔长大,那时河水清澈,他说:“如果政府管理者对身边的河流充满感情,而不仅仅是把河流治理看成一份工作,结果一定会好得多。”(本报记者 叶乐峰 张 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