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新话】
汉字跟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经历了手写、机械化和信息化三个时代。
手写时代,重视字形规范。例如强秦的“书同文”,盛唐的《干禄字书》,新中国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都是这种意念的典型映现。
19世纪70年代,打字机进入市场,开启了文字的机械化时代。使用拉丁字母的欧美人打起字来轻松快捷,西文印制步入家庭。而笨重的汉字打字机无法入户,拼音文字之便独领风骚。与此同时,方块字备受诟病,汉字改革呼声甚高。
“忽如一夜春风来”,倏忽降临的文字信息化时代,彻底改换了汉字的呈现方式、阅读形态和存储、传输路径。
几千年的右手运笔勾勒字形,换代为双手连续敲击编码(汉语拼音也可看作一种编码),且呈现即信息化。轻击键盘的操作使修改、删节易如反掌,再也不用涂成“花脸”誊清,省去烦琐劳动。但同时,随心所欲的改易,使作者往往填充过多句意,致使句子冗长滞涩,尤以议论文多见,宜加留意。
汉字一千七百年的单一纸质文本阅读,在当代画上句号。“两种文本阅读”于今发轫。电子文本阅读量扶摇直上,强劲推动了流畅文风的盛行,势必在今后岁月中,牵动新闻、文学乃至公文语言的衍变。
汉字文本不再仅存于抽屉箱柜,而是更多地储藏于电脑、U盘,节省了大量材质与空间。轻点鼠标,即可将汉字瞬间传至千里之外,比起昔日跑邮局,不知节约了多少时光。
对汉字运用中的若干变化,当正面审视。譬如,年复一年的手指击键,导致对汉字的“详细记忆”嬗变为“轮廓记忆”。不宜将这种变化看作“问题”或“退步”。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诉诸视觉的,是“目治”的,它使汉语摆脱了“口耳相传”的原始状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供人用眼睛识别并读取信息,是汉字的根本功能。信息化时代可迅速显现、打印出清晰工整的字迹,极便视读、贮存、传输,是巨大进步,汉字功能顿获升华。再如,有人因“手写”变“打写”而忧虑汉字前途。一种文字的兴衰,取决于使用者的多寡。除十几亿中国人外,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愈来愈多,汉字前程一片光明。
信息化时代,人们由关注字形正误转为重视词形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乃此种观念之具象。辨析近义词、选择异形词已成编辑关注热点。
汉字跟两种文化密切相关:一是汉字文化,二是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文化的精髓在于象形性,但隶变后已大幅衰减。让青少年适当学点甲骨文、金文、小篆,可领略汉字奇妙的图形意涵,瞭望汉字浩瀚海洋的宏富与精彩,稔知寰球唯一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
中华传统文化保藏于汉字书写的古代经典。当引导年轻人诵习文言名篇,领悟先贤高远深邃的哲思与诚挚仁厚的情怀,熟记名言佳句并可信手拈来自如运用,以继承灿烂的华夏文明。
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通晓这两种文化,不过是流行坊间多年,脱离实际、方枘圆凿的颟顸之语。
近年九州兴起的书法热有两个效能:首先,练习者和观赏者不断细究字形,无形中实现了对汉字“详细记忆”的回归,有益于传承汉字文化;其次,流传千古的软笔书写技艺,得以活跃民间,宣纸上游云惊龙、桃花飘落的神来之笔,将欣赏者带入令人心醉的艺术境界,享受并薪传中华独有的“字的艺术”。
弘扬汉字文化,还需给汉字一个“摊位”。半个世纪前,北京西单附近,有“中国文字改革文献资料陈列室”,陈列甲骨文、简化字、汉语拼音等资料,供大众免费参观。在新时代,也应在首都设立类似博物馆或陈列室,方便国内外游客探索神秘的汉字。
信息化时代,汉字改革之议已然消歇。个别站在文字信息化时代讥讽文字机械化时代汉字改革的人,必被世人揶揄。
回眸历史,三千多年前,当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石碑上叮叮当当雕刻地球上最早的字母时,在东方,我们的祖先在乌龟壳上用青铜刀刻写着甲骨文。时下,西方人在电脑上敲出拉丁字母,中国人在电脑上打出汉字。中西文字前行的步履大体相同。
展望未来,汉字电脑输入方式仍有改进空间。就效力而言,全拼不如双拼,因为双拼更适合汉语“声母+韵母”的音节结构特点。或许将来会出现简便易学的双拼录入法并投入使用。
俯察身边,灵敏高效、让人啧啧惊叹的语音输入手段,已翩然飞入寻常百姓家,汉字信息化演进之速,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作者系《语言文字报》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