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随笔】
最近一个月,笔者参加了多场科技方面的峰会和论坛,带“国际”字眼的居多,其中有会议虽挂“国际”之名,但国外嘉宾并没有发言。当前,我国经济一些领域正在去杠杆、挤泡沫,国际会议的“泡沫”,也应该挤挤。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举办国际会议的客观需求相应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会来中国举办,这是好事。其中,奥运会、世博会、APEC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大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我国国际会议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世界认可。
但长期以来,除了国家层面的正式国际会议之外,不少协会、科研院所和地方似乎也染上了“国际会议瘾”,好像不加上“国际”两字,就显得会议不够档次。
笔者了解到,主办方热衷举办国际会议,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为了经济利益,有了“国际”两字,不仅主办方和参会者会觉得有面子,而且注册费也水涨船高;二是为了地方政绩;三是为了规避国内的“接待标准”。一些在华召开的国际会议,外宾不仅享受高接待标准,还能去观光旅游,虽然此种现象属于极少数,但也亟须规范和加强管理。
另外,近年来,国内还有一些非学术组织,以各种名义举办大量的国际会议,大会论文集越出越厚,影响到国内的学术环境建设,有关部门也应该加以规范。
早在2011年,我国财政部、外交部就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规范和管理在华国际会议;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级各部门提倡开短会、开实会,大力整顿会议市场各种违规乱象,国际性的会议政府审批日趋严格,数量也相应减少了,会议质量得到提高。
但是,当前还有极少数单位主办的国际会议,参会人员、活动安排、会期时间、服务有效性等指标都达不到国际会议标准。根据相关协会的统计,中国2014年共举办332场国际会议,在亚太排名第二。
笔者认为,在国内倡导会议新风的大环境下,还得再挤国际会议的“泡沫”,有些可以考虑交给市场来办。国际会议交给市场,主办者和承办者会充分考虑成本,而不会“赔本赚吆喝”。
另外,现在的国际会议,多数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举办。考虑到大型国际会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可以引导国际性的会议去偏远、穷困地区举办,让更多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助国际会议的契机提高知名度,大力发展交通、旅游等产业,这样可以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