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一粒棉种的接力

    ——新疆三代科研人员攻克长绒棉育种世界难题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0日 05版)
    新疆长绒棉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999年,外国专家来一师农科所考察,杨亚东(右二)向他们介绍长绒棉育种情况。光明图片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托普鲁克乡棉农艾合买提·尼亚孜今年种植的棉花早早就被收购一空,看着其他村民家还忙着在地里采摘棉花,他并不知道,自己家棉花能很快被收购,全靠种植了长绒棉。

     

        在离他几百公里的阿拉尔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里,几位我国长绒棉育种专家更多关注着长绒棉怎么抗病虫害、怎么更好地适应机械采收等更难的课题。而这座不起眼的小院,是我国长绒棉研究的中心。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三代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攻克了长绒棉育种世界难题,打破了长绒棉被他国垄断的现实,先后培育20多个长绒棉新品种,让中国的长绒棉成为世界最好的长绒棉。

     

        不信邪认死理,终让长绒棉适应南疆水土

     

        原一师农科所所长陈顺理,这位被誉为我国“长绒棉之父”的人,开创了我国长绒棉育种的先河。他培育出的“胜利一号”棉种,是我国第一个长绒棉品种。

     

        浙江大学毕业后陈顺理本可以有个舒适的工作,他却投身到新疆大建设的事业中。1950年4月,他奔赴新疆,成为沙井子农业试验场的负责人。当时,我国引入的是苏联的棉花品种,而长绒棉一直被认为只在新疆吐鲁番可以种植,南疆虽然也可以种棉花,但种不出长绒棉。

     

        陈顺理不信这个邪,他带领研究人员把种子播进了地里,把希望播进了地里。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也所剩无几了,绝大多数棉花竟然被黑霜杀死,陈顺理的实验失败了。

     

        是气候条件不好,还是南疆的土壤不适宜?陈顺理天天在地里寻找着答案。有一天,他在一块不被人注意的棉田里发现一株其貌不扬的棉花。光秃秃的一根主干,没有支干,上面挂着9个棉桃,格外大。陈顺理如获至宝,把9个棉桃都收了回来。

     

        对这些棉种一一进行考察后,陈顺理的心又一下子凉了。这些种子除极少数在质量上可以达到五分以外,绝大多数没有及格。难道弄来弄去,还是培育不出长绒棉新品种?陈顺理转而又想:种子质量差点没有关系,只要它早熟、高产。第二年春天,陈顺理把所有合格的种子再一次播到地里,再一次把希望播进土地。整整一年,陈顺理的所有心思都在这些棉花身上。当秋天来临时,他终于收获了丰收:棉花的纤维达到了应有质量。

     

        随后4年,陈顺理靠着这9个棉桃,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零式分枝长绒棉新品种“胜利一号”。由于它结铃性好,不早衰,抗逆性强,很快成为兵团一师垦区棉花的主栽品种,填补了我国长绒棉新品种方面的空白。

     

        1967年,陈顺理培育的长绒棉新品种“军海一号”,达到苏联优质长绒棉的水平,成为新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绒棉的主栽品种。1976年到1985年,“军海一号”累计推广377万亩,创造利润4.3亿元人民币以上,获1978年新疆科技成果进步奖。

     

        克难关育新种,力求新疆棉品质比肩世界

     

        艾合买提·尼亚孜还不知道一个人,196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李尔文。1995年,他和同事培育出我国自“六五”长绒棉品质攻关以来,第一个品质接近和达到埃及棉的超级长绒棉品种“新棉13号”。有位外国专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新棉13号”完全可以替代在全世界久负盛名的埃及棉品种。

     

        随后他们又培育出六七个长绒棉新品种,其中“新海21号”已经在新疆栽培11年之久,仍然是新疆长绒棉的主栽品种,种植面积达800万亩。2007年,实现经济效益6.7亿元。

     

        可有谁知道,为了攻克育种难关,李尔文长年奔波在阿拉尔和海南岛两地。

     

        艾合买提·尼亚孜也不知道这个人,1990年毕业于石河子农学院的新一代长绒棉育种人邵红忠。当“新海13号”解决了长绒棉的品质问题后,邵红忠等人把目光又盯在了棉花的抗病问题上。

     

        作为李尔文老师的学生,邵红忠与老师发现一个问题:棉花的大规模种植以后,枯萎病、黄萎病成为影响棉花丰产丰收最严重的病症之一。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随之被邵红忠发现。靠着不懈的努力与默默无闻的坚持,邵红忠经过十几年的培育,优质、高产、抗病的长绒棉新品种“新海15号”成功育成,实现了我国长绒棉抗枯萎病的重大突破。

     

        其实,这三位长绒棉育种专家的背后,还有长长一串默默无闻奋战在长绒棉育种领域的专家们:杨亚东、江清、余力、武刚、鲁金宝……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长绒棉发展贡献了一生。他们作出的牺牲,走过的途程,无不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兵团人伟大的品格。(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