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我是“那曲人”

    作者:袁亮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0日 04版)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和我的祖国】 

     

        开栏的话

     

        我与祖国,就好像花朵和花圃、浪花和大海、游子和慈母……这每一种比喻,都是美妙的音符,都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和我的祖国》今天开栏,通过高校师生的感人故事,讲述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实践,折射出每一分平凡辛勤的付出给伟大祖国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年前的8月,我主动报名参加了辽宁省首批“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队。从报名到出发短短三天时间,我便从海滨城市大连来到了高寒缺氧、气候干冷的西藏那曲。

     

        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紫外线强烈,空气稀薄,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大家开玩笑说“那曲的季节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因为连棵小树都很难存活,所以那曲也被称为“生命的禁区”,而我们援藏医疗队就在“生命的禁区”呵护生命。

     

        初到那曲,我非常不适应,走上几步便会胸闷气短、心率加快,甚至头晕、腹胀、失眠等。我们前几个月都不敢洗澡,因为一场感冒很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马上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中途缺氧难耐,就边吸氧边手术。

     

        在当地,由于专科医生缺乏,很多复杂和疑难病例都要转诊到320多公里外的拉萨治疗。一次,14岁的藏族男孩南加扎西和他的父亲在采集虫草时突遇棕熊袭击,父亲不幸去世,自己严重受伤,左上腹、右大腿和臀部开放性伤口,肠管外漏,被送到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时已处于病危状态。此时转诊已来不及,面对孩子的紧急状况,我立即带领当地医生和援藏医生,从晚上9点抢救到凌晨3点,终于使他转危为安。

     

        那曲地区有11个县,每个县距离地区医院至少6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和队员们决定在有限的援藏时间内,能多走一个县就多走一个,能多探访一个牧民家就多探访一个。每隔一周,我就会随同当地医生驱车行驶6个多小时,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查体义诊。

     

        不但要“输血援助”,更要“造血帮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曲落后的医疗面貌。我要求自己快速融入医院环境,对各科室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把脉”。当医院提出争创三甲医院的目标时,我积极参与其中,与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联系,为门诊、住院楼改造规划提出评估方案,明确高原保健科和重症科的发展重点。在我的建议下,医院成立无节假日门诊,完善病例书写及设备、药品采购等文本文件,解决远程门诊等问题10余项。那曲地区创伤病人血气的PH值偏高,在内地可以诊断为碱中毒,但当地医生说这很正常。为此,我带领当地医生积极申报“高原地区创伤病人血气分析的特点”的科研立项,该项目将是研究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区血气分析的科研课题,对高原保健将提供重要的诊疗依据。

     

        一年的援藏工作,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祖国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我愿意为祖国的精准扶贫贡献一份力量。即将离开西藏时,我想起仓央嘉措的一句诗:“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是的,我们已经和西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我已成为了一名“那曲人”。

     

        今年8月,我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大连,而参加辽宁省第二批组团援藏的9名同事又来到那曲,继续大连医科大学已坚持16年的医疗援助事业。最近,那曲频传“佳音”:“儿科开创了西藏地区首例新生儿黄疸换血治疗先河”“普外填补了那曲地区医院单孔腹腔镜治疗阑尾炎技术空白”“妇产科新生儿的死亡率在下降”……每一次好消息传来,大家都能感受到,医疗援藏队每一名成员都在默默履行着藏北人民健康守护者的职责,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在点滴中改变着那里的面貌。

     

        (作者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科主任医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