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观众需要的不是“肤浅的笑”

    作者:张默然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5日 09版)

        【求同存异】

     

        继唱歌选秀、户外真人秀等类型之后,喜剧正在成为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今夜百乐门》《喜剧总动员》《我为喜剧狂》等数十档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轮番上演,成为荧屏新风景。

     

        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和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喜剧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在中国艺术舞台上,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救风尘》,到当代的《抓壮丁》《暗恋桃花源》等,一直都蕴藏着喜剧的基因,散落着喜剧的种子。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舞台喜剧,还出现了喜剧电影(喜剧片)、情景喜剧、喜剧型广播剧、喜剧类综艺节目等。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前所未有,喜剧让人或捧腹或开怀,为生存于压力之下的人们提供了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出口。尤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喜剧更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观众提供了心灵按摩和温情安慰。在话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心麻花”系列却一票难求;在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泰囧》等喜剧片票房大卖;在电视剧产量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都市轻喜剧也总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这些都反映出观众对喜剧的强烈需求。

     

        虽然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大量喜剧类节目,可在喜剧研究专家蔡体良看来,近些年,中国喜剧的发展却并不乐观,“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精品,屈指可数”。蔡体良的话指出了当前中国喜剧的最大问题:量多质不高。另外,随着收视竞争的加剧,一些喜剧节目“喜”得有些变了味。比如,有的节目拿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开涮,有的节目用低俗的段子吸引眼球,还有的节目用社会阴暗面刺激观众的神经。所有这些,也能让观众笑,但观众获得了欢笑,却被玷污了心灵。

     

        观众需要笑,但不是肤浅的笑。喜剧的本质不能被低俗小品所取代,也不是插科打诨所能表达的。喜剧应该用传统文化与高雅品质赢得观众,而不是用媚俗的桥段取悦观众。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喜剧应该是纯粹的艺术。观众期待那种有意味有滋味的笑,期待被商业文化挤到边缘的喜剧艺术重新回到当代文化生活中来。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严肃的喜剧是以人类的美德为主题的。真正优质的喜剧节目,不仅能让观众发笑,还需要包含真性情,甚至针砭时弊,给人以思考。比如俄罗斯喜剧大师梁赞诺夫的系列喜剧,再如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作品,均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马三立表演的内紧外松、有条不紊、惟妙惟肖、含蓄隽永的“抖包袱”,使得人们在回味之后才会发笑,即所谓会心一笑。这些都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而优质喜剧背后一定有对人生的思考。在欢笑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引导观众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喜剧应有的价值追求。今后的喜剧创作,应该锁定普通人的生活,融入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百态的描摹,凸显一定的时代精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