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2日 星期三

    昔日煤山披绿装

    ——中煤平朔集团公司采煤矿山复垦新图景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2日 04版)

        【秋水长天·中国生态地图】

     

        看着眼前公园般的美景,记者怎么也不能把这里和煤矿矿山联系起来。深秋时节,山西省朔州市中煤平朔集团利用露天煤矿矿区建设的农业生态园,带给人的是欣喜和震撼。

     

        无土栽培蔬菜、连栋温室花卉、规模养殖杜波羊、光伏发电……这是平朔生态示范区的景象。2008年开始建设的生态示范园位于安太堡露天煤矿内排土场,占地面积1万余亩。这里在做好生态恢复的基础上以土地复垦为核心,致力打造“农—林—牧—药—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开展多种种植养殖试验,达到了年产蔬菜600余万斤、年出栏肉羔羊4000余只。2009年,十几位国内资深土地复垦专家在考查平朔生态复垦区后,称赞平朔公司“开创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的先河”。

     

        今年四十出头的邢秀林在平朔生态示范区从事花卉种植工作。她说,以前这一片都属于露天煤矿开采区,从来没有想到昔日的废旧矿区能变成美丽的生态区。之前,邢秀林和丈夫外出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打工。5年前,平朔生态园区安置当地的失地农民,邢秀林和丈夫回到当地就业。如今,邢秀林已经成为一名花卉种植工人,而她的丈夫也到新矿区从事浇筑泥浆,恢复地质的工作。

     

        “黑色产业,绿色发展”,中煤平朔公司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拥有了3座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3000万吨的特大型露天矿,两条总运输能力达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构筑起煤炭生产运输的壮丽版图。然而,令平朔人最自豪的不是这些成就和累计生产出了13亿吨原煤,而是通过30多年的生态恢复治理,走出了一条煤矿资源型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挖煤不毁环境,让矿山生态环境更优。”平朔公司在处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下足了功夫。他们决定每生产一吨煤,就要提取一定数量的钱用于生态恢复治理。安太堡西排土场、安太堡西扩土场、安太堡内排复垦区……七个复垦区的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50%以上,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引种了87个品种的植物。其中,乔木27种,灌木8种,草22种,药材30余种,农作物12种,开了国内企业将复垦成本纳入生产成本的先河。

     

        多年来,平朔公司累计投入绿化复垦资金20.9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6万余亩;井工塌陷区投入5.1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万余亩;露天矿区投入复垦资金6.65亿元,复垦土地4万余亩。

     

        经过努力,平朔公司的生态农业核心区已初具规模,拥有药材种植区1000余亩、农业种植示范区3000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解决了当地200余人的就业难题。在蝴蝶兰培育温室,邢秀林介绍说,三座温室每年可培育蝴蝶兰42万株。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蒋昆负责生态区内养殖杜波羊的工作,他说,杜波羊是从南非引进的品种,很适合在当地养殖,并且成长快,肉质佳。

     

        在矿山生态恢复建设中,平朔公司还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让观光旅游农业快速兴起,根植于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文化。真正显现出乡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突出天趣、闲趣、野趣以及“农”味、“野”味和“乡土”味,以增加现代观光旅游业的吸引力。

     

        经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调查,如今的平朔矿区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动物30余种,矿区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由于植物繁茂,招引来了多种动物,蛙类、蛇类、野兔、野鸡、石鸡、刺猬、鼠类、狗獾、狍子、狐狸等来此定居,让昔日寸草不生的矿区变得生机盎然。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