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红龙”——罗马尼亚的中国之窗

    作者:本报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1日 12版)
    图为布加勒斯特“红龙中国商城”外景。本报记者 刘军摄/光明图片

        【记者连线】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美丽的罗马尼亚采访。当地人听说记者来自中国,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中国名字——“红龙中国商城”。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本报记者一去的地方。

     

        兴建于25年前的“红龙”,位于首都布加勒斯特东北郊。以前,这是一个服务于布加勒斯特的商品贸易中心。如今,“红龙”占地面积达百万平方米,是中东欧地区,乃至整个欧洲都闻名的中国商务区和中欧商品交易平台,已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打开的一扇窗户。

     

        记者在“红龙”看到,这里有十余座商品大厅,按照不同商品分类,罗马尼亚、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商贩们正忙着进行交易。在商厦和仓库外,人们正在搬运着大包小包的货物,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红龙”的股东、尼罗投资集团董事富洛林·苏伊切斯库自豪地告诉本报记者,集团20多年的实践告诉世人,集团面向中国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罗马尼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投资模式。

     

        苏伊切斯库认为,“红龙”在罗马尼亚扮演着两方面的角色。在经贸方面,目前“红龙”90%的商品产自中国,中国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可仍保持着价格优势。“红龙”的商品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符合普通民众要求,不仅满足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辐射到摩尔达维亚、塞尔维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等周边国家,乃至整个欧洲。“红龙”日均零售客商达到25000人,节假日日均客流量可达到四五万人。正因为有了“红龙”,这块位于布加勒斯特东北郊区的百万平方米的荒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商厦,修筑了平坦的公路,荒地变成了“摇钱树”。不仅有万余中国人在这里经商,“红龙”同时为将近3万罗马尼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在人文和社会方面,尼罗集团将“红龙”打造成了一个展现中国的“舞台”。在“红龙”经商的中国人在聚居地建立了中文学校,让他们的孩子在那里学习中文、中国历史和文化,而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人也把他们的孩子送去学习中文。集团还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的文化机构,主要介绍中国各领域的发展成就。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红龙”都组织庆祝活动,还举办中国电影节和文艺演出,让当地人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红龙”越来越完美的产品设计、越来越好的商品质量,许多罗马尼亚人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

     

        苏伊切斯库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连接东西方的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红龙”就是一扇展示交流成果的窗户。依托中国的发展,“红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一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经落户“红龙”,“红龙”还将在2017年修建一座“中国企业展示中心”,用以为来中东欧地区投资或寻找商机的中国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届时,欧洲企业在这里就可以寻找中国合作伙伴。苏伊切斯库认为,历史上,中国通过古丝绸之路为欧洲带来了世界上最精美的丝绸,如今,“一带一路”为欧洲带来了资本和中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主张和实践,不仅罗马尼亚会受益,世界都会受益。

     

        面对未来,苏伊切斯库充满信心。他说,罗马尼亚经济仍处于转型期,但发展趋势良好。罗马尼亚需要大量的外来投资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红龙”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来落户,他们在这里生产的产品将更加符合“欧洲标准”。“红龙”的发展从中国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它是整个中东欧地区的骄傲。“红龙”的雄心壮志是,在今后5至10年内,成为整个欧洲地区重要的货物和资本流通平台。

     

        (本报记者 刘 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