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电大永嘉学院,校门口4个猴脸小石墩格外引人注目。该校常务副院长吕正军说:“孙悟空精于七十二变,校门口放猴脸小石墩,昭示我们学校最大的任务也是‘变’——从公办体制变为混合所有制办学,这在全国电大系统尚属首例。”
去年8月,浙江省永嘉县人民政府与上海翔宇实业投资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入PPP模式将浙江电大永嘉学院改制为公私合作办学。原电大校产国有性质不变,办学方拥有使用权,在编教师事业身份、工资待遇、职称予以保留,并允许教师自由双向流动。改制后的电大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采取“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浙江电大永嘉学院的改制,标志着温州市承担的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迈向“深水区”。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31所,在校生147.8万人,其中,民办学校1528所,在校生46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比例达31%,承担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任务。
认同民办教育公益性
自2010年承接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温州市调研梳理出了民办教育在法人属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十大突出问题。按照公办、民办同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的法律要求,在同等待遇的基础上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出台了“1+14”分类管理政策体系,破解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融资等方面的政策障碍,全面进行“制度重建”。
国内有关教育专家提出,区分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是民办教育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此前,我国民办教育机构一直被归属为“民办非企业”不能享受公办学校享有的税收、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等各种优惠,反被作为企业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对记者说:“温州民办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将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登记管理。给予非营利性的学校‘民办事业法人’身份,而对营利性学校按民办企业法人登记管理。”
基于此,温州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登记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民政部门登记,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工商部门登记。在此基础上,从财政、税收、土地、收费、融资等方面构建差异化的政策体系,政策资源主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进行支持,营利性民办学校则予以放活充分市场化。截至今年6月,温州市共941所民办学校参加分类登记,其中民办事业单位800所,企业法人141所。
资源分配发生变革
在温州,传统的教育公共资源分配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的民办学校不仅能够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市财政每年还将安排3000万元作为专项奖补资金。地方政府向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根据在校生人数,按当地上年度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给予补助,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比例为30%到50%,学前教育、高中段、大学教育补助比例为20%到30%。民办学校出资人产(股)权可以转让、继承、赠予。
过去,社会保障的“双轨制”导致民办学校教师保障差、待遇低、流动性大。温州市将教师社保政策独立出来,符合规定要求的民办学校教师,都可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社保,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费、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待遇。公办、民办学校教师只有岗位差别,没有身份差别。自试点以来,温州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4043人、医疗保险4288人,引进高级职称教师、特级教师、省名师名校长628人。
融资难问题曾长期困扰民办教育的发展。温州创新融资支持政策,2013年4月,龙湾区越秀学校率全国之先,通过学费收费权质押的方式向银行成功贷款600万元,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直接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先河。通过建立教育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温州还为民办学校提供贷款担保8.5亿元。迄今为止,该市民办学校完成办学权和收费权质押贷款41笔,总授信额度10.56亿元。
温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海说:“温州推进民办教育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激活了办学活力,形成公民办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另一方面更是激发了民间资金办学热情,吸引了民间办学资金超60亿元。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北京新东方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一批品牌学校进入温州,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评价说:“温州的改革探索为国家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鲜活实例。”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30多次到温州调研,全国150多个省、市、县的考察团赶赴温州取经后纷纷出台当地民办教育改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