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丈量中国】
开栏的话
由教育部与本报在全国高校共同举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今年进入第三届,本届活动的主题是“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从第一届的“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第二届的“阅读传统经典·体味书香生活”走到今天,青年学子们在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的交错中收获,感悟……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凝聚民族情感和力量的旗帜。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丈量中国》专栏,集中展现高校学子走出校园,在体察国情中的深沉爱国情怀和生动爱国实践。
开学一个多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王政浩还沉浸在暑期社会实践“前所未有的震撼中”。他和同学们自发组织了“红色记忆宣讲团”,活跃在新生教育、“理论之星”评选培育等活动中。他们希望,“从人民身上感悟到的红色记忆、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能够在每个人心中传承”。
感受到震撼的还有三年级本科生杨毓康,21天、7492公里、近700万字红军史料、2万字调研报告……这个暑假,杨毓康参加的社会实践团队用这样一串数字,为“重走长征路”画上句号。
他们是南开“小红军”中的一员。今年暑期,南开大学5000余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其中由180余人组成的16支“长征专项社会实践校级示范队”格外亮眼——他们统一着装,佩戴红军领章,重走长征路。从古田、瑞金到遵义、扎西,他们沿途寻访红军事迹,基本走遍了四路主力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域。
“青莲紫(南开大学校色)爱上苏区红”,这是经历了今年“长征”的师生们最爱说的一句话。“面对这样一种在历史积淀中升腾而来,浸润在泥土、飘散在空气中的精神气息,这句话最能表达我们深沉的爱。”参与实践的南开大学青年教师张璇动情地说。
带着课题走上长征路
“周恩来班”是南开大学授予本科生班集体的最高荣誉,作为第六届“周恩来班”的班长,杨毓康对“周恩来与长征的关系”兴趣浓厚。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杨毓康与同学们创建了“周恩来与通道、黎平、猴场、遵义、扎西等会议的相关性研究”课题小组。
7月末,11名“周恩来班”学生组成的长征专项社会实践队南下,开始了21天的“丈量中国”之旅。他们以“通道—黎平—猴场—遵义—扎西”为主线,辗转湘、贵、云3省12个县市。“一路下来,我们参观了7个会议会址、联系了18个相关部门、采访了10多位专家学者。”杨毓康告诉记者。
“周恩来班”在湘云贵“长征”的同时,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也活跃着南开长征实践队的身影。在13天的实践过程中,王政浩和伙伴们走访了瑞金4个乡镇10余个村,围绕“新形势下苏区历史文化传播”“精准扶贫下原中央苏区振兴的机遇与挑战”两项课题开展调研。四川阿坝,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罗程建率队攀上海拔4800米的亚口夏山,祭扫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徒步穿越9000多米的日干乔沼泽,寻访两河口战斗遗址……
“革命旧址、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都留下了南开学子虔诚的身影。”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刘一博介绍,在开展专题社会实践之余,学校还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等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更多学子搭建高品质的“党史教育”“国情调研”“服务基层”平台。
在酸甜苦辣中体会精神的力量
重走长征路,实践队的同学们亲身体会了红军的艰辛。“在黎平,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我们两人一组坐‘摩的’走山路前往调研地;在扎西,遭遇强降水,火车延误5个小时;在一些边远山区,老百姓的吃穿住行还很困难……红军当年的处境可想而知。”学生栗伊萱说。
但老区人民对红军发自内心的热爱,震撼着杨毓康和他的小伙伴:“在通道,一位当地导游免费带领我们前往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在扎西,陪我们奔波的出租车司机说不管走多远,都只收‘小红军’们5块钱……”
王政浩无法忘记调研中的一幕:“江西瑞金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有17棵‘信念树’,长征出发前一天,17位华屋籍战士在此各自栽下了一棵松树,现在树已成荫,可这些战士却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追随红军长征的脚步,罗程建深深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生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一批又一批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就是因为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
心灵的震撼催生行动
6月,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2016届毕业典礼上叮嘱南开学子,“要传承发扬80年前周恩来等南开人在万里长征中所表现的那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长征”归来后,“周恩来班”实践队的成员很快完成了两万字的实践报告,前不久应邀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了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等主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研究成果报告会”。“走过这一程,长征和长征精神不再是冰冷的词条,变得真实、鲜活,震撼直抵心灵。”杨毓康说。
有感悟,更有思想沉淀后的切实行动。
南开大学电光学院“红都寻梦”社会实践队在实践地建立了3所南开书屋。返校之后,他们发起“公益晨跑”活动,已为甘肃省庄浪县贫困小学生捐赠字典、书包等各类物资以及爱心基金价值五万余元。
“‘青莲紫’爱上‘苏区红’,是南开精神与苏区文化的融合,更是青春热情与革命理想的完美结合。我们要把实践的足迹留在祖国的广阔天地,将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和南开人的红色记忆传承下去。”刘一博说。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健表示,重走长征路,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红军的艰险,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就变得直观具象,红色基因潜移默化融入青年学子的血脉。长征精神将激励这一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晋浩天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聂际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