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意正浓,记者驱车前往被人称作“用互联网改天换地”的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采访。沙集镇曾经是一个贫困镇。2006年,村民开始钻研电子商务,历经10年苦心经营,人均收入从2000元涨到18000元,翻了9倍,2015年全镇销售额47亿元,创造了“沙集模式”。小小镇子缘何能创造奇迹?带着问题,记者来到沙集,探访背后的故事。
走进沙集镇,一派新型城镇化的气象呈现在记者眼前:通村达户的街道、规模化的大生产厂房、别致的“天猫”“阿里”路标……长约一公里的“淘宝大道”上,物流车辆穿梭不息,产业园区内包裹堆积如山,工人们正熟练地搬货、装车。
10年前的沙集,一无资源,二没产业,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民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路北漏粉丝,路南磨粉面,沿河烧砖瓦,全村收破烂”是镇子曾经的写照。
沙集脱贫致富的转机,源自东风村村民孙寒的一次尝试。2006年3月,孙寒从城里的移动公司离职,回到东风村的他花2000元买了台电脑,并把手头30张面值100元的话费充值卡以每张95元的价格挂上网出售,没想到一个晚上就卖光了。尝到甜头后,孙寒决定利用互联网创业。2007年,他和两个伙伴陈雷、夏凯去上海考察后,投资十多万元建了个家具生产小厂,开始小规模生产、销售简易组装家具,当年的销售额就达170万元。网店不仅准入门槛低,还简化了拿货、配送、收款等流程。孙寒的成功带动了街坊邻里,一时间,整个东风村热闹起来,网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迈入沙集镇电子商务创业园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的规模化的生产厂房与物流公司。镇长叶朋告诉记者,全镇现有网商11696户,网店15689个,物流快递公司73家。“今年1到9月,全网销售额约66.5亿元,我们有信心在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
“沙集模式”缘何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镇党委书记杨帆告诉记者,“沙集模式”贵在四条经验:首先,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投资小、经营灵活、利益直接,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其次,有政府支持,在沙集的电子商务势头刚显露时,镇政府就开始为村民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服务,睢宁县财政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扶持电商企业发展;再次,注重发挥电子商务的带动效应。沙集的电商企业带动了木材供应、加工制造、物流配送、五金配件等行业,实现了设计、生产、包装、仓储等配套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最后,农民创业者市场意识增强。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眼前的做大做强,沙集镇村民的意识也在逐步提升,他们越发注重品牌、创新、知识产权等要素,摒弃了“拉帮结伙”“低价竞争”等落后的经营方式。
沙集镇的电子商务不断勃兴,截至2015年,睢宁县网店数超过3万家,带动21万人就业,电商收入贡献占农民人均收入增量的40%,基本消除了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