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016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王选奖在山西太原揭晓,“五笔字型”发明人、中国王码集团董事长王永民获颁此奖。1983年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王码),同年9月27日,本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这一重大原创性发明进行了报道,为“五笔字型”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时隔33年,回首往事,王永民在领奖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这次获得的王选奖,是您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奖项,对于这份略显“迟到的爱”,您有什么感想?
王永民:应该说真爱不分先后,我衷心感谢主办单位与各位评委。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个“文字学”的事儿,其实,这是个涉及文字学、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全新学科,仅凭单一学科永远也搞不好一个能用的输入法。如果是纯文字学的事儿,那岂不等于说,我们的老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为计算机做好准备了吗?可见,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特别是理论深厚的创造,不要说推广,就算被学术界认可,也得许多时日。
记者:评委会认为五笔字型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速度问题,并形成超过1000万人电脑打字的就业大军。对中国快速进入信息社会初期作出了杰出贡献。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永民:五笔字型是时代的产物,记录并传承中华文明的汉字,决不能在计算机到来之时走向坟墓。1978年开始至今已经38年了,我只为一件事而奋斗,这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和设计,让汉字跨越数字化鸿沟,高效率地进入信息时代。五笔字型诞生33年来,包括进入联合国,一直在业内占据主导地位。从1990年全国人人学五笔,到后来曾经人数比例减少,现在又多了起来,试想一下,中国人的每台电脑上都得装入外国人的输入软件,是一种什么概念?再试想一下,每台电脑前必得摆上一个价值几千元的“中式键盘”,那又是一种什么情景?我感谢所有曾经参与或关心支持王码科研和发展的人,是我们共同为汉字重铸辉煌作出了贡献。
记者:您的发明,帮助古老的汉字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近年来又常听到您说“汉字危机”,这是什么原因?
王永民: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根,历史书上说“灭种先灭文”。20世纪一些人曾经主张“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一开始是受“汉字落后论”的影响。后来,当汉字难于进入电脑时,“去汉字化”人士就认为“汉字必死无疑”了。可是五笔字型以多学科的创造,实现每分钟输入100多个汉字之后,情况便为之改观。然而,“汉字落后论”“拼音代替汉字”,甚至提倡“一语双文”,在国内仍然很有市场和影响力,其表现是唯一推行“拼音输入”,而科学的“形码”输入难于进入中小学教育。20多年下来,输入与汉字的“字形”完全脱离,致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写字了,提笔忘字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汉字危机”。
记者:随着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内外学习使用王码的人也与日俱增。您认为怎样才能克服并避免“汉字危机”?
王永民:我和学术界的老师朋友们提出“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打出来”,这就足以克服“汉字危机”。因为要打出来“古籍里的文字”,“形码”具有独特的优势。建议把科学的“形码”纳入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让孩子们会认、会写的同时,就会按照“字形”输入汉字,这样“不会写字、提笔忘字”就能避免,汉字危机将不会发生。
记者:继五笔字型之后,您又发明了“用数字键打汉字”的方法,被鉴定为“汉字输入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王永民:发明家就是要创新不断。对于“不会拼音又没学好五笔字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仅仅用0~9这10个数字键便可打字的“形码”输入法,记忆因素少,规则简单,重码率是拼音的十分之一。
回顾过去40多年,国内外发表过的汉字输入技术,据说已经超过1000种,“王码五笔”的长盛不衰绝非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项发明是由一个“数字模型”推演出来的,使“字根键盘设计”中的“相容性、规律性、协调性”三大难题达到矛盾统一。创新永无止境,伟大时代还将创造出更伟大的奇迹。
(本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