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1934年10月,我们告别瑞金,告别乡亲们,开始长征。
1935年2月18日,我和邓克明率二营为先头营,乘三只小木筏,登上赤水河东岸,为军团主力二渡赤水开辟通道。此前,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我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二营教导员,原四师十二团团长邓克明任营长。接着,我们奉命攻占娄山关。
2月26日,部队得到急行军命令。同一天,贵州军阀王家烈也率部队从遵义出发,试图在红军到达娄山关前将红军截住。上午11时,彭德怀军团长命令部队跑步前进。官兵们都清楚,如果不抢先攻下娄山关,就会腹背受敌。26日下午3时左右,我们占领了娄山关,仅比敌人提前几分钟。
抢渡金沙江时,我已调任军团保卫分局任执行科科长。记得那天是4月29日,一大早我们轻装前进。接连翻过几座大山,终于隐隐听见金沙江水轰隆作响的怒吼声。循声望去,两岸高耸云天的峭壁仿佛是两垛高墙夹成的狭巷,把金沙江挤压得咆哮汹涌,自西北向东,瞎闯乱冲,夺路而逃。到江边细看,只见浑浊的江水不时掀起七八尺高的巨浪,跌落下来,碎裂成细珠,喷吐着蒙蒙水雾。江底的暗礁不断卷起漩涡,一个紧套一个,张开黑洞洞的大口,随时准备吞噬一切。
可想而知,要渡过这样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江谈何容易。可我们偏偏又面临最糟糕的情况,一无桥梁,二无渡船,三不见村里的人影。因为金沙江上游一切渡江材料早已被国民党强行没收,当地群众也被他们轰上山去了。怎么办?困难压不倒我们,大家分头到附近村里找。终于找到一只破船和一堆原木、粗竹。我们自己动手加固船体,绑扎浮桥,但放在河里一试,很快被冲散了架,只有木船能勉强载二三十人。正当我们心急如焚的时候,传来刘伯承总参谋长率干部团先头部队在皎平渡用几只渡船渡江成功的消息。于是我们奉命溯江西上,赶到皎平渡,渡过了汹涌的金沙江。
1935年6月中旬,红三军团开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是一座海拔4500米高的大雪山,横亘于四川西部的宝兴与懋功交界处,山岭逶迤,终年积雪,空气稀薄。
那时候,我19岁,负责军团的收容工作。出发前,我向大家强调了军团叶剑英参谋长提出的翻山四条要求:一不能快走,二不能说话,三不能坐下来休息,四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搞好团结互助。过夹金山时,有两个细节令我终生难忘:在山脚下,我看见彭德怀军团长亲自抽查一些连队的准备情况;行至半山腰,我又看见彭军团长的骡子上驮着文件,而他自己则与战士们一起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彭军团长还大声命令一名体弱的战士抓住骡子的尾巴边滑边走。多少年来,我们就是照着彭德怀军团长的样子率先垂范、爱护士兵的。
那时的艰苦,到了人的生理承受极限,是后人难以想象的。我带收容队的同志走到一个避风的斜坡处,看见有10来个掉队的干部战士围着一堆燃尽的木炭坐着不动。我就过去喊他们赶快走,但他们一个个却像雕塑似的毫无反应。原来,他们已经牺牲了。这么年轻的生命,连名字都没有能够留下,就离开了我们。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挺了过来?是对革命的信仰,我们认为吃这种苦,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一定会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是不可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本文编选自人民出版社《跟着信仰走——我们家的长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