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

    开放获取,拥抱还是拒绝

    作者:李侠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8日 10版)

        日前,网络上一篇题为《我国作者2015年支付SCI收录OA期刊的论文发表费约为4.5亿人民币》的文章,让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成为焦点。

     

        OA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

     

        OA期刊是免费的网络期刊,一般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获得的运作模式,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旨在使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无限制地访问论文全文。

     

        一般来说,OA期刊在论文质量控制方面与传统期刊类似,采用同行评审制度。

     

        但现实中,确实出现了某些OA期刊“给钱就发”、甚至有意造假的情况。那么,OA期刊是学术质量之忧,还是社会进步之助?这种新的学术出版方式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1.学术出版机制的革命

     

        开放获取(OA)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而于21世纪初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知识出版与获取的方式,它包括两种形式:OA期刊与OA仓储。OA的出现契合了多方利益主体的诉求,这些利益主体包括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与图书情报界等。

     

        本篇文章中,我们着重讨论OA期刊所面临的问题。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研究队伍的快速扩张,让传统学术期刊无法适应。原因有二。其一,成果发表的速度与数量被严重阻滞。传统学术期刊均为纸质,出版周期长、容量有限。这种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传播与扩散;其二,期刊传统盈利模式出现危机。传统纸媒期刊面临着生产成本逐年上涨的困境,这种趋势导致订阅量受到抑制,加剧了传统期刊的运营困难,而互联网出版符合多方降低成本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OA对传统的学术出版机制而言,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其深远影响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它为整个社会的知识需求者提供了零成本(免费获取)、可随时以获取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大限度扩大了知识的传播范围与速度;第二,它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出版机构通过订阅收费(知识消费者)来维系其运营;而OA则是向知识生产者收取费用,对知识的消费者则是免费,或以极低成本即可获取。应该说,这种转变与互联网天生偏好受众规模,将知识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内在属性相匹配。知识的无成本或低成本传播能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扩大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知识提升社会福祉的目的更契合。

     

    2.对发展中国家更具现实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知识的生产是有成本的,通过开放获取可以免费获得这些知识,就相当于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大量研发资源。

     

        其二,就社会整体获取知识的成本而言,OA这种一次性收费的模式比传统的订阅者多次付费的模式要便宜得多。

     

        其三,知识具有潜在的生产性功能,一旦可以免费获得,知识消费者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这种变革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中国拥有全世界上最大的全时当量的研究人员,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科技队伍,可以预见,中国将是世界上开放获取的最大受益者。而通过加入OA计划,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提升国家整体知识水平的长远目标。

     

        反观当下,各个数据公司都在以各种名义快速提高知识的使用费,订购数据库的高昂费用已经让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难以支付。不支付就无法获取,那这些被封存起来的知识又如何能发挥作用呢?

     

        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知识的使用效率与扩散范围,抑制了知识在扩散中本应具有的溢出效应——一旦知识不流动,生产这种知识的成本就有沦落为沉没成本的风险(重复研究就是典型例证)。遗憾的是,这种损失大多不为人所知,故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一巨大浪费。客观地说,这种知识沉没现象已经严重消解了科技发展的后劲。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做法,将政府基金资助的文章率先进行开放获取,以此回馈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期望。

     

    3.困境与破解之道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开放获取面临着不少困境。笔者列举三个方面试做讨论。

     

        困境与破解一:开放获取的营运模式是否可持续?

     

        开放获取期刊目前有两种主要运营模式:出版商运行和公益平台运行。出版商的目的是盈利,公益平台也需要必要的收入以维持运转。目前开放获取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作者的付费发表以及不确定的捐赠等,因此出版公司潜在地希望发表更多的文章以及向作者收取更高的费用。但费用不能无限高,否则大多数作者会因为承担不起发表费,而采取撤出行为。

     

        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通过市场竞争,使得作者与出版公司之间达成一个双方可接受的收费标准。笔者认为,免费获取可以形成知识产品消费者的集聚效应,集聚规模及影响力或许可以成为未来OA拓展衍生业务的重要收益来源。

     

        困境与破解二:如何确保知识的公平发表?

     

        知识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付费发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个体学术成果的发现优先权的捍卫。但这种运营模式存在一个潜在危机:由于出版公司倾向于向研究者收取高额的发表费,将导致一些缺少资金支持的优秀研究成果无法发表。

     

        如何解决这个困境呢?鉴于OA具有公益性质,因而政府可施以政策、税收或经济方面的大力扶持,为公共知识的扩散与传播提供必要支持。

     

        困境与破解三:付费发表是否意味着论文质量下降?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认知偏见。有人认为,付费发表会造成两种极端后果,一是垃圾论文泛滥,二是培养了一批“掠食性”刊物。那么,这种情况是OA特有的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收费和论文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由于学术期刊是小众读物,商业运营大多难以为继。因此,收费是期刊得以延续和存在的一种不得已的措施,也同样存在于传统纸质期刊。但是,任何期刊都希望自己的刊物能够刊登有影响力、高品质的文章,否则这种刊物很快就被群体抛弃。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负责任的出版机构,都不会容忍自家刊物质量底线无限下降的倾向,那无异于自杀性经营行为。

     

        但目前确实出现了“拿钱就发”与针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科研人员合谋论文造假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因OA出现才有的,在传统期刊出版业就已经存在。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扭曲的评价政策,而那些掠食性期刊的生命周期往往与扭曲政策同步。比如中国科技界普遍把SCI作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评价标准,如果不修正这种评价机制,无论采取哪种成果发表方式,这种情况都无法杜绝。不过,需要警惕的是,OA期刊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周期与传统期刊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一旦为恶,其危害也更大。

     

        观察近年来的数据,开放获取正以迅猛之势发展。据最新的《开放获取期刊指南》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约4800份期刊加入,到了2015年10月已有超过10000份期刊实施开放获取。但我们也要清楚,就科学成果本身而言,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潜在科技知识的消费者,是尽快参与到这一行列,还是继续观望?这值得学术界和学术出版界每一个人深思。

     

        (李侠,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