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7日 星期五

    中山家国梦

    作者:付小悦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7日 08版)

        【文史遗痕】

     

        也曾在南京寒冬皑皑大雪中瞻仰巍巍中山陵;也曾在北京深秋红叶正浓时寻访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处;更不用说,在广州、武昌、上海,神州的许多个地方,都曾与先生的名字、足迹、事业,不期而遇。然而,这一刻,站在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的起点,他曾度过了童年青年时代的故乡,突然发现,再雄丽的江河,也有它的源头;这位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生的所有志向、勇气、行动力,前瞻与羁绊,落寞与荣光,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都能找到最初的萌芽与深藏的历史逻辑。

     

        难怪有人说:若要了解一个人,去他的故乡走一遭,你会离他更近。

     

        从中山市区出发,向东南行17公里,即到了翠亨村。东临江海交汇的珠江口伶仃洋,西靠逶迤连绵的五桂山脉,背山向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村庄特别的文化气质:一方面,传统与因循尚有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村民向有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的传统,开放前瞻的视野超过了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山村。孙中山的美籍顾问保罗·林百克曾写下他的观察:“对于一个立志成为改革家的孩子来讲,翠亨村可谓一个不错的出生地。广东的这些地小而开放的小镇滋养了浓厚的民主风气,生活在这里的男孩也养成了包罗万象的胸襟和独立自主的性格。”

     

        沿着绿意盎然的幽静小路漫步,能听到导游对络绎不断的游客讲解孙中山的少年轶事:他反对女孩子缠足,他反抗死记硬背的呆板教育,他抗议见财起意致人家破人亡的凶恶官兵,他有一个硬邦邦的绰号“石头仔”……

     

        这些轶事渲染了少年孙文革命者的形象,人们却往往忽略,他的革命,正是为了建设。若不曾了解他是如何满腔热情地要建立理想的新中国,他有过多么宏伟而又细致的建国蓝图,就不能懂得,他推翻旧制度的勇气与动力何以持续终生。

     

        即使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也常能见到他热衷于“建设”的物证。孙中山故居是翠亨村最为醒目的建筑。这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由海外经商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建造,其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即使今天看来亦不过时。楼房有朱红色镶白边的装饰性拱门,有露台和西式栏杆,还有西式的浴缸,不难看出年轻的孙中山对于“新生活”的热情与行动力。

     

        翠亨村亦是他的社会改良试验场。在他的提议下,翠亨村修缮了道路,便于交通往来;在街道上点夜灯,便于人们夜行;全村成立巡逻队,维护夜间治安。

     

        翠亨村还培育了他革命的同路人。走在保持了晚清南方民居风貌的翠亨村,仅仅方圆几百米之内,就遇到了“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陆皓东,及杨鹤龄、杨心如等孙中山挚友、同志的故居和活动遗址。这是怎样的一片盛产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正是经由陆皓东的引介,孙中山结识了有“商业思想家”之称的郑观应。郑观应正在写作《盛世危言》,这部“为清廷开药方”的著作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日后孙中山宏伟而极具前瞻性的《建国方略》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个处在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村庄,曾为他提供荫蔽,也曾因他毁坏神像的“离经叛道”而将他“驱逐”,是他的牵念,亦是羁绊。这,或许是一切革命先行者因超越时代而必须承受的宿命。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回到他阔别16年的家乡,设筵宴请村民。从此,他再也没能回到过故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弥留之际,不知他是否会最后一次忆起几千里之外,故乡门前那棵亲手植下的酸子树?一个月后,香山改名中山,这是故乡对这位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英雄最高的礼赞。

     

        近百年倏忽而过。这个明媚的秋日,孙中山故居前游客如织,“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横幅在艳阳下格外醒目。这个叫“中山”的美丽城市,将迎来盛大的庆典。这个城市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是中国最早拿到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文明城市之一,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步行街……忽然想起,那天,在有“世界照明之都”之称的中山的一个小镇,十数层高的灯饰城里,不知有几万盏灯火流光溢彩,宛如人间幻境。据说,全国每100盏灯,至少有60盏出产于这个小镇。那一刻,恍然觉得,亲手为中华民族点亮一盏灯火的中山先生,正隐在这一片繁华中微笑,为他的家,他的国。

     

        (付小悦,作者系本报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