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苏州丝绸博物馆首次用托裱方式“诊疗”宋代文物

    珍稀《绢地星宿图》修复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施晓平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03日 01版)

        经过两年多努力,一幅珍稀《绢地星宿图》9月26日在苏州丝绸博物馆(简称丝博)完成修复。这是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可移动文物纺织品修复资质”的丝博首次用托裱方式“诊疗”宋代文物。

        《绢地星宿图》2003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花山宋代砖室墓内,呈长方形,长316厘米,宽50厘米,绢绸表面绘有银河、星宿和山川,同一星宿的星星之间用直线相连,其他图案用线条勾勒轮廓,对研究古代天文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修复前,《绢地星宿图》的绢绸颜色已被墓葬中多种物液侵蚀,失去了原有色光,绘制的星宿图颜料脆化、多处脱落。绢绸更是脆化严重,出现了近10处大缺损和20多个破洞,而且一碰就会增加破碎。为此,南京市博物馆于2013年12月委托丝博开展修复工作。

        丝博《绢地星宿图》修复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晨介绍,为尽可能避免运输带来的伤害,2014年4月,该图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一块木板做成的“担架”上,用专车直接运到了苏州。

        经反复研究,丝博决定采用托裱的方式修复《绢地星宿图》,并就修复方案与南京市博物馆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了沟通,最终决定将这幅作品裱在一块织物结构、经纬密度与原件相仿的底绢上,缺损部分则通过在底绢上染画的方式解决。

        王晨介绍,项目组先按1:1比例在纸上画出《绢地星宿图》的星宿位置,然后委托苏大艺术学院染织实验室将纸上的图像染到底绢上。在经历了30多次失败之后,才最终获得成功。裱的时候,外聘装裱师蒋欣格外小心,并请来裱画大师范广畴现场指导。

        记者在现场看到,《绢地星宿图》已经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修补处几乎看不出异样。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施晓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