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

    ——记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

    作者:潘宏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8日 04版)
    贵州赤水元厚红军渡。韩加君摄/光明图片

        【诗歌里的长征】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用兵真如神”的光辉典范,党史军史专家称此时的红军将士是绝地求生的“火中凤凰”。1960年,毛泽东在会见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把四渡赤水看作是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的代表诗作,品读这首词,其中蕴含的独特战场环境和壮怀激烈的革命情怀,虽跨越80余年的时空,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旷世不朽的豪情。

     

        遵义会议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确定红军新的方向是北渡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蒋介石纠集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1935年1月下旬,红军抵达土城地区,但川军先于红军进入赤水城,红军北进遇阻追兵又至,毛泽东遂决定在土城镇西北青杠坡打一场阻击战,以消灭尾追之敌。此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出山”后的第一仗。28日清晨,战斗打响,敌人一度进逼到红军军委指挥部前沿,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临火线指挥,但依旧战局危殆。当晚,毛泽东在紧急会议上严肃指出,必须放弃北渡长江计划,西渡赤水河,寻机从宜宾以西地区北渡金沙江,向川西地区进军。毛泽东的果断决策使红军避免了拼消耗带来的重大伤亡。1月29日,中央红军向西一渡赤水,由此拉开四渡赤水之战的序幕。

     

        红军以新的战斗姿态出现在川南时,蒋介石调集重兵沿江防堵,并沿江赶筑工事,构筑碉堡加强沿岸防务。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为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区实行高度灵活的机动作战。当尾随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纷纷西渡赤水河,造成黔北地区兵力空虚之际,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中央红军向东二渡赤水,出敌不意,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横扫1100里,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毛泽东获悉红军占领娄山关夺取遵义在望后,挥毫写下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遵义、娄山关、桐梓再度失守,顿感蒙羞,遂飞抵重庆亲自督战剿灭红军,制定以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聚歼红军于乌江以西、川黔大道以东地区。毛泽东将计就计,寻敌主力出击,3月15日下午,红军对鲁班场之敌发起总攻,因敌龟缩在碉堡里红军“啃不动”而失利。16日,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由茅台地区向西三渡赤水,并采取白天渡河的办法,故意虚张声势,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西渡赤水进行追击。

     

        当国民党军主力纷纷西渡赤水后,红军在古蔺、叙永地区三面受敌,回旋余地十分狭小。危机时刻,毛泽东抓住敌人“欲困未成”之机,指挥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21日秘密坚决地折而向东四渡赤水,再次进入黔北,寻机南渡乌江。红军主力东渡赤水后,沿着遵义、仁怀大道疾速南进,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甩在川南。31日,中央红军主力由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南渡乌江,胜利地摆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从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西渡赤水河作战令到3月3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70多天时间,红军在黔北川南徘徊机动,战场环境肃杀。云贵高原的冬日,西风劲吹、雁声凄厉、霜寒苦冷、残月斜挂。这些交织景观构成四渡赤水时期红军行军作战的大背景,悲壮凝重的笔调衬托出红军险处求生的壮烈意味,刻画出红军不辞辛劳的战斗意志以及不畏艰辛的英雄气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战略决策变化,皆缘自党和红军摈弃“左”倾思想束缚后开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缘自毛泽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灵活战术原则。红军由此掌握战场主动,从容驾驭战争发展态势。在此境况下,虽有“雄关漫道”,但红军冲关破隘,毛泽东个人也走出政治低谷,“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慨,表现了藐视敌人、长征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