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绵绵祁连滋养美丽家园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6日 07版)
    9月10日,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的祁连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雄伟壮观,松柏挺拔俊秀,景色美丽如画。闫自伟摄/光明图片

        【秋水长天·中国生态地图】

     

        从兰州向西,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是一条世界闻名的文化交流通道,河西走廊的南侧是甘青两省交界蜿蜒起伏的祁连山脉。千里河西走廊上,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绵绵祁连山脉,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草原。没水的地方,就是荒山秃岭、沙漠戈壁。这水,正是源于祁连山中的冰川积雪。

     

        才恩刀吉的家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脉冷龙岭北坡,在才恩刀吉的儿时记忆中,家乡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是一个天蓝、山绿、水清的好地方。一望无际的牧区草场,连着远处的青山,碧蓝的西营河从家门口流过。才恩刀吉和镇上的居民喝着西营河的水长大,闻着青草的味道放牧。

     

        然而,这样美好的图景却在过度放牧、盗伐森林、矿山企业的大肆兴起之时渐渐改变。“最严重的时候是2005年到2009年。”才恩刀吉回忆。

     

        20岁那年,才恩刀吉从甘肃农业大学森林生态环境管理专业毕业回到家乡,成为西营河林业实验场的一名护林员。如今,当年的藏族小伙儿已经是43岁的中年人,他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赵军。从一名护林员到西营河林业实验场站长,23年间,赵军目睹了林区的生态环境由好变坏再变好的过程。

     

        九条岭煤矿,距离西营河林业实验场大约4公里。煤矿生产期间,空气里弥漫着粉尘的味道,草地也变得灰绿,“植物上一层煤灰。”赵军说。不仅如此,人畜数量大幅增长,建造新的住房需要更多木材。过度放牧给草原带来了很大压力,盗伐森林破坏环境,这一系列的破坏将当地环境带入恶性循环。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绿剑行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原减畜任务实施方案》等政治措施的实施,赵军说,家乡的环境又逐渐回到了小时候。

     

        甘肃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申俊林对记者说,2015年4月,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绿剑行动”,对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清理整治。同年9月28日,针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还存在的问题,环保部与国家林业局在京联合约谈张掖市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约谈后,甘肃省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对祁连山所有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清理排查。对违法开采的经营活动、旅游活动进行清理整治。手续合法的加强监管,对于已经建设,法律禁止的部分进行关停,并恢复生态。甘、青两省林业主管部门还签订《联合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协议》,建立了两省间加强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甘肃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李善堂表示,农牧厅制定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原减畜任务实施方案》,计划3年内减畜22万羊单位;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开展保护区草牧业试验试点;督促涉及保护区的县(区)切实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措施,合理核定草原载畜量。

     

        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和政策扶持,保护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肃南县全县天然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7%,平均高度达到23厘米,优质牧草比例上升到58%。广大群众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尽管林业、农牧部门对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一些科技工作者却对记者说,从长远来看,祁连山区的生态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隐忧。“生态保护工作不能立竿见影,治理措施短期内不会对增加水资源带来明显效果。”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站长陈仁升研究员说。

     

        陈仁升所在的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位于祁连山中段地区,通过测量祁连山区气象、冰川、水文等水量平衡的数据,研究祁连山区流域水文生态过程机理,解决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预估问题。陈仁升认为,近些年,通过增加人工林、草原轮牧等生态保护措施,祁连山中段小范围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的大环境问题。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