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2000多年前,中华文明从古都长安出发,和着串串清脆的驼铃声,迈出通往世界舞台的坚定脚步;20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铿锵乐曲,西部电影同样在这里腾飞,不仅俘获了中国观众的芳心,还得到了众多国际电影节展的认可,成为中国电影的优秀品牌。2016年9月19日至23日,历史记忆与现实文化再度相逢——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来自意大利、伊朗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676部参评影片和320部展映影片,超过500名媒体记者,以及数以万计、热情似火的观众,以电影的名义集结在西安曲江新区,用光影交流情感,用作品畅叙友谊,共同演绎一曲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的时代交响。
关注现实的电影是电影节上最生动的语言
电影评审历来是电影节的核心环节。盘点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参评影片这桌艺术大餐,其中既有《我们诞生在中国》《小门神》《兔侠之青黎传说》《脚尖上的信天游》等中国味道,也有《24》《家庭影片》等异域风情,既有《唐人街探案》《金钱的诱惑》这样的类型片“硬菜”,也有《喊·山》《长江图》之类的文艺范儿“小点”,品种丰富,口味多样。即使是11人国际评审团里诸如著名导演、制片人、演员和媒体记者那样挑剔的文化饕客,亦能在其中找到打开自己味蕾的“菜色”。媒体评审、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子扬认为审片过程是一次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融碰撞的奇妙经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写都市的还是乡村的,创作者更关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波澜,以及面对现代社会复杂价值观念的碰撞所反映出不同的人性特点,富有时代温度。”专业评审、著名演员陶虹则认为这次的参评影片更加国际化、多样化,地域性也更丰富。“这些作品不只关注各个阶层人的关系,还关注到环境与人的关系。”
《血狼犬》讲述了西北犬王朱永生和家人以及爱犬蓝波之间的故事,以小见大地探讨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命题;《大唐玄奘》从《大唐西域记》等历史文本出发,用写实的手法揭示玄奘取经中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辉煌年代》受真实故事所启发,叙述一个多样文化背景下的足球队,如何在一次次磨难中锻炼出过人毅力、培养出团队默契的故事……这些参评影片虽然使用不同语言,讲述着不同时空和地域背景下的故事,却都能在各国观众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光影故事成了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专业评审、美国著名制作人凯亚·詹姆在这些艺术语言背后看到了一群富有天分的电影人。“他们在镜头前后忙碌,为观众带来了真挚走心的表演,或华丽或质朴的镜头语言,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叙事手法,营造了一个个独特多样的电影世界,使人沉浸其间,流连忘返。如果硬要分出伯仲,我更看重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不管它是剧情片还是喜剧片,只要人物有魅力,我就会愿意和这些角色多待一会儿。”
电影艺术成长的丰沃土壤还在于观众。一个电影节的艺术含量高低不只体现在参评影片的数量和品质上,更蕴含在展映影片的选片和场次中。本届电影节从500多部中外优秀影片中甄选出来自57个国家及地区的320部展映影片,其中56部影片曾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奥斯卡、东京等国际知名电影节获奖或提名,除“丝路首映”“主宾国电影展”“国际获奖精粹”“东盟电影展”“修复经典”等主打单元外,新增的“作者力量”“致敬大师”“聚焦类型”“女性故事”“中国故事”“环球漫游”等几个单元也悉数登场,展映总场次达1400场,再加上短片嘉年华、影片主创见面会等22项映前映后活动,不仅萃取众多大银幕难得一见的中外大师佳作供观众饱览品鉴,还为新导演、新作品提供了难得的展示舞台。《末代皇帝》《机械姬》《2001太空漫游》等影片获得观众的热烈追捧,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感慨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因其丰厚的传统底蕴与地域特色,显示着各具特色的电影文化。通过影片的参评和展映,不仅可以让中国电影及其隐含的文化价值进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地区人民的视野,也可以使中国观众与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影片近距离接触,在丰富视野的同时,了解各国文化。
合作交流带动电影产业进步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基因和视野、汇聚丰富资源的国际电影节,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既有开闭幕式、影片展映、新片首发、明星见面会等“热闹”的场景和环节,也有电影论坛、市场交易等精专的内行“门道”。
本届电影节业界聚焦的关键词仍然是“融合”。将电影与丝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相结合,是丝路电影节不同于国内其他两大电影节的创新之处。本届电影节丝路电影合作论坛上,华谊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CEO叶宁向国际同行抛出了橄榄枝:“中国电影市场在急剧发展中日趋成熟和理性,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中外合拍拥有广阔的市场,急需与好莱坞、欧洲的金牌导演、制片人进行合作。”波兰制片人达留什·杰布伦斯基则认为,电影的本质,是通过影像来观察、反映世界。通过电影语言,让人们在电影屏幕上看到新的世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电影影像来促进各国交流合作,深入挖掘故事素材,带动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制作人,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国—东盟电影合作论坛上,作为中国电影全球推广方面的专家,周铁东也谈到这个问题:“在西方主流市场,一般只存在两种电影,即美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或好莱坞电影与非好莱坞电影,抑或是英语电影与外语电影。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和东盟也应以足够的文化自信,来共同构建一个语境,比如华语片与外语片,或者东方电影与西方电影。这样或许可以在东方主流市场和西方主流市场中形成某种相辅相成的抗衡,从而达到奇妙的融合。”
有人说,电影节是电影工业繁荣成果的集中展示,而电影节对市场的培育和引领,又反作用于电影文化与工业。丝路电影节就是这样一个观察世界电影业的窗口。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论坛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之外,电影市场相关活动的举办,使中国乃至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影产业发展的展示与交流更多地落到了实处。比如,“看电影·大师嘉年华—青蓝计划·创作分享课”活动邀请雷吉斯·瓦格涅、雷尼·哈林、雅克·贝汉三位国外著名导演授课演讲。比如,项目创投单元从征集的264个项目中评选出三个大奖项目,为他们提供资金、技能以及资源等全方位扶持孵化服务。再比如,“北京放映”将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在内的近20个国家的40余名外商请进来,集中选购国产影片。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丝绸之路电影节正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一张晴雨表,间接地反映当前国际电影市场的发展状况、制作取向、竞争模式,为来自世界各地影视行业的投资人提供沟通洽谈的机会,有效调节各方的供需结构,以形成健康有序、高效持续的国际电影市场与文化交流平台。
为世界电影发展创造新契机
电影节的展映、论坛、创投、交流活动让我们体验到了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资本热度、市场热情和产业活力,也体会到了社会各界对西部电影乃至丝路电影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期盼和呼唤。肖云儒分析道,西部电影曾经聚集了吴天明、张艺谋、巩俐、姜文、黄建新等一个非常知名且卓有成就的创作制作群体,涌现出了《黄土地》《人生》《红高粱》《老井》等知名的优秀作品,不但缔造了西部电影的艺术流派,还成为一个时期中国电影的知名品牌。然而,随着特定社会时空、艺术时空和审美时空的转变,西部电影人忽略了将影片对传统的反思勇气和成果运用到文化企业管理的转轨、改革、提升上来,从而错失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让自己顺势成为电影市场和时代审美弄潮儿的大好机遇。“对西部电影的整体提升,需要参与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电影文化交流互动中去,而不能孤立地进行。”本届电影节评审团主席、著名导演黄建新强调。他认为,西部电影的式微与各种资源的流失不无关系。丝路电影节在西安举办,就在这座城市、西部地区乃至丝路沿线国家创设了一个众人关注电影艺术、谈论产业发展的场域,为资本、技术、人才、注意力的集结缔造了一个契机,提高西部拍出更多优质电影的可能性。
西部电影的概念,其实包含在丝路电影这个宏阔范畴之中。“在西部日常生活中,从一个人一件事中,一不小心就会发掘出很大的审美信息量,甚至引发整个丝路和亚欧大陆、现实和历史风云的共鸣、回响。”肖云儒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纪念品商亭买的陶瓷工艺品是一个骆驼、一个大象、一个貔貅,一个颜色,一个格调,不拆开零卖。这表明在这条丝路上,天竺文化、中亚中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不只是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活态的现实存在,是当下人的心理认同和感情记忆。肖云儒说:“丝路上这类文化符号很多,都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融通民心的精神纽带,也为丝路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宝藏。在这种背景下,丝路电影节在探索丝路电影发展,进行跨国投资、跨国拍摄、跨国营销,以及作者、编导、演员的跨国合作等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潜力。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挖掘丝路题材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电影美学的转化。如果只从题材出发,而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文学和影视审美对象,不能提炼独有的审美品格,缺乏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亮点的铺陈、心态感情的表达,好的丝路电影仍然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