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海南文昌一场婚礼上,28岁的伴娘杨某因酒精中毒身亡。此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也在互联网朋友圈上被“刷爆”,引发激烈讨论。
有人说,推杯换盏中,伴娘醉酒身亡,喜事变成丧事,这具有偶然性。婚嫁酒宴几乎每天都有人办,并不是所有伴娘都会这样拼,也不是所有宾客都会这样劝酒,有的人即便酩酊大醉也不见得有殒命之虞。伴娘醉亡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具备典型性。
但更多的人借此批评国人的劝酒习惯,批评当下不文明的婚俗以及一些地方盛行的酒桌文化。这些批评都具有很强的“角度性”——单凭“伴娘之死”等小概率事件,并不足以有力支撑批评的论点。但这并不妨碍如此多种角度批评和反思的必要性。生命宝贵,每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追问和反思,这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态度。
事实上,很多引发广泛关注的悲剧事件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偶然事件中夹杂着必然。多重看似不充分原因的叠加,就可能击垮一个人的身心承受力。人已逝去,尽管“批评的靶心”不明朗,但并不妨碍人们展开不同角度的思考:如果涉事各方都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更人性化一些,惨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不同角度的批评和反思,有共同的伦理底色,那就是“悲悯每一个生命的猝然离去”。它们看起来莫衷一是,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批评和反思除了发人警醒,往往还能推动人们对号入座、反求诸己,并且从自身开始有所改进,比如生活中习惯劝酒的收敛些,经常拼酒的平和些,请客的对来宾保护和照顾得更周到些。
社会悲剧面前,个体不妨多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反思精神。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多一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的责任意识,主动检查和反思自身的不足,全力捍卫每一个生命的尊严。整个社会也不妨参与到类似事件的讨论中来,努力形成改进的共识。批评和反思不够科学稳妥也不要紧,怕就怕人们对生命的非正常死亡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