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教师】
“为何放弃回城机会,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大概是马晓琳作为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
她缓缓道来:“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故事。寻根究底,主要还是受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影响——我小学时候在农村度过了两年,当时的老师是从北京来的知青,我和她吃住在一起,闲暇时,她经常领我们上山看日出、野炊,去田野里放风筝,因此我一直向往农村的浪漫。我现在带着孩子们做的就是当时我的老师带领我们做的。”
1988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马晓琳自愿来到内蒙古包头市郊区古城湾的农村小学教书。近十几年来,她参加了包头市社会义工服务,并组建了东河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将东河区义工志愿者发展到数千人的规模,组织开展了经常性的公益活动。
角色融合,践行德育理念
既是东河区优秀教师,又是东河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如何平衡两个具体角色之间的关系?“我平时在学校教书育人,志愿活动一般安排在寒假、暑假以及我的业余时间,因此时间方面可以做到较好的平衡。”马晓琳说。
当谈及志愿服务队具体的工作时,马晓琳以洋溢着激动与自豪的语气说道:“我们的志愿服务队伍由最初的500人,逐渐发展壮大到现在的上千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的学生及其父母,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东河小义工。我们的学生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志愿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与自己教书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德育本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怀抱希望,激发孩子正能量
“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时光的车轮把我们载入2016年某月某日,在初升的朝阳下,我坚信——”
“我是最棒的、我的明天会更美好、我充满希望……”这是马晓琳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教育一定要让孩子对明天怀有美好的希望。”马晓琳说道。她先后多次发起并组织了为贫困儿童募捐暴走大型公益、照顾抗美援朝孤寡老人等活动。“现在,我班级的孩子全是小义工,他们都很上进,还感染了无数的家长一起来做义工,家长对志愿活动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全力支持,积极宣传,最终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氛围。同时,这种长期正能量的教育,对我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也有一种‘正能量附体’的感觉,使我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教育孩子、面对生活。”(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高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