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8日 星期日

    丽江小吃“女大腕”

    作者:杨福泉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8日 11版)
    1980年,大研镇合作小食店大合影

        【家有老照片】 

     

        这是一张我家珍藏的老照片,拍摄于1980年6月,照片上可见到如下文字:欢送职工退休留念。照片中可看到前排6个即将退休的老太太胸前都戴上了大红花,这是那时的一种习俗,民歌里唱:“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

     

        我母亲1955年生下我不久,城里也开始了合作化运动,上级机关要求所有丽江古城里经营传统小吃的家户联合起来办合作社。我祖母属于做丽江粑粑的家庭,也在应该参加“合作小食店”之列。因祖母要照顾刚生下不久的我,母亲就接替祖母参加了筹办合作小食店的活动,并被指派具体负责组织这个“大研镇合作小食店”。

     

        母亲(二排左二)很快牵头将大研古城各个著名的传统名小吃私家店铺联合起来,成立了“大研镇合作小食店”。成员除了一两个男性外,都是清一色的纳西族妇女,她们是丽江古城小吃界的“女大腕”。其中有“丽江粑粑司令”李仲兴的传人、他的儿媳妇阿妈凤仙;“面条女大王”阿妈六(前排右二);丽江火烤粑粑高手阿五奶(前排左四)。阿妈益生(二排左三)来自一个与藏商有房东贸易关系的“藏客”家庭,她家在20世纪40年代时就有120匹马,雇有一个“马锅头”(马帮首领)。她的4个哥哥常走拉萨,父兄都会讲藏语,她本人也能听懂一些。他们家有一些常来常往的藏商,纳西话称这种藏族商人为“扣巴”,与丽江古城居民对有生意关系或朋友关系的主顾的称呼一样。

     

        小食店里还有一个人称“汤圆王”的四川籍陈姓驼背老人(拍这张照片时他已去世),是合作小食店最初的唯一男性店员。他在20世纪40年代流落丽江,始终过着独身生活。有天夜里,他起床到屋后河边小解,睡意蒙眬中跌到湍急的河里,第二天早上才被人发现已淹死在水中。人们赶紧去叫我母亲,母亲赶到河边,连鞋也不脱就跳下河去,从冰冷的水中把老人的遗体抱到岸上。然后又忙着张罗丧事,选坟地,让这位异乡老人长眠在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丽江。

     

        小食店从一开始7个成员,逐渐发展到20多个成员,母亲被推举为经理,率领一群纳西族妇女创业,在古城里开了四五个店铺,卖各种纳西传统小吃,晚上还卖宵夜。

     

        “阿妈六面条”、火烤粑粑、油煎粑粑都是小食店的招牌小吃,特别是那先在平底锅上双面煎黄,然后在一个鹅卵石上慢慢用松木火烤的“丽江干粑粑”,因价廉、味美、保存期长而深受藏族马帮的喜爱。我常常在母亲的店里看着头戴宽沿毡帽、腰插长刀的藏族赶马者,把一大摞一大摞的干粑粑装进藏式褡裢里,兴高采烈地赶着马扬长而去。这种粑粑十多天都不会坏,一直为跑“茶马古道”的藏客所青睐。古城喜欢钓鱼的人,也爱带上这种干粑粑当野餐的主食,在河边佐以铜火锅煮的鲜鱼和豆腐,是使人垂涎的美味。如今,丽江大研古城已经难得见到这种地道的火烤干粑粑了。

     

        这群纳西族妇女闯荡风雨人生路数十年,在后来很多人都吃上了“国营”的“大锅饭”之后,这个合作小食店一直坚持自负盈亏,由于小店“大腕”多,技艺高强,颇有名声。外地人出差到丽江古城,一来就找那著名的大石桥小食店来一饱纳西小吃的口福。

     

        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小店气氛十分融洽,大家紧张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定期相约穿上传统的纳西妇女盛装,到黑龙潭等风景名胜区去游玩、野餐,她们是一群极能吃苦,但又会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纳西族妇女。

     

        我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是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和“骡马交流会”,分别在农历三月和七月举行。到时,数百顶白色的帐篷在会址平地搭起,其中就有小食店搭的帐篷,母亲她们每天忙碌地迎来送往。在这些大帐篷中,有一种茶馆帐篷,那是我爱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天有说书和说故事的人。我乐滋滋地听本地高手讲古道今,学到了不少地方掌故。

     

        后来,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有一些年轻店员去从事个体经营了,小食店的人越来越少。母亲在世时,常常怀念这个小食店曾经辉煌的过去,怀念那些与这个店的兴衰荣誉与共的老同事们。由于原来住在大研古城的老店员们已经搬迁到城郊的住宅小区里,大家相聚一次变得很不容易。但这些纳西女人还是尽量找机会相聚,聚会时还是喜欢穿上长期保存的最好的纳西民族服装,吃上一顿好饭,在一家庭院里唠家常,回忆那倾注了她们的美好韶华时光、有灿烂阳光也有风霜雨雪的过去。

     

        如今,这张照片上越来越多的老人都已经离世,我的母亲也在去年冬至之日去世了。看着这张老照片,想起这些纳西族妇女含辛茹苦又快乐温馨的一生,我觉得,一张照片里,可以读到人生的很多酸甜苦辣,一张老照片,会打开一扇人生永不磨灭的记忆之门。

     

        (作者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