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编者按
在现代工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推动工程教育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与工程界的共识,本世纪初启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与责任。今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迈上国际舞台。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如何使工程教育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教育界和工程界都非常关注。在近日于北京工业大学举行的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院士、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岩、清华大学前任副校长、专业认证专家余寿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专业认证专家林忠钦院士等展示的观点和讨论,对怎么更好地推动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特在此与读者分享。
工程教育仍偏重于学科属性是个大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仍偏重于学科属性,导致所培养学生的数理和专业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较弱。
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是:教学多依靠传统的基于课程导向的模式,单纯地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将教师如何教好作为中心;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集成知识解决实际及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弱;擅长解题式的个人英雄,工程实践中的团队合作缺乏训练;全局观弱,缺乏系统化思维,提不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书面交流能力薄弱,缺乏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的训练等。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一是要培养多样化的卓越工程人才,实施人才的培养与世界科技发展和本国产业发展双结合的两轮驱动策略;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由横向分类发展到纵向分层发展的转变,在协调不同层次专业、学科与高校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工程教育系统。二是要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系统问题能力。要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系统能力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例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关于毕业学生要求的12条通用标准中,其中有8条明确规定,学生应该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识别、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并且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有所借鉴。
教师聘任制度、评价制度等机制仍然僵化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工程教育教师聘任制度、评价制度等机制僵化,体制机制尚待完善。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办学机制上,是关门办学,缺乏与产业界和社会的互动;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是单纯强调高学历,绝大多数缺乏产业经验和背景,工科师资没有工程师资质的要求;表现在评价体系上,是强调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缺乏实践能力考量,缺乏产业界的评价。
针对此类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开展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教学团队协同、资源共享和管理协同机制,使教学更加贴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二是主张高等工程教育要秉持一种基于成果(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学术排名与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混同,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评估不同于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估,也不同于大学科学研究评估,因此,要建立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评价标准相符合的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高度要聚焦于人才培养,而非单纯的学术评价。
对工程师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们对工程师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还不够重视。
目前,欧美工程伦理教育不仅制定了完备的伦理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等方面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关于毕业学生要求的12条通用标准中,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个人和团队、沟通等标准都直接或间接对毕业生的伦理道德做出相关要求,其中职业规范更是直接明确规定高等工程专业毕业生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最近几年才出现,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专业技术理论、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注重大学生的技术实效性和科学逻辑性的培养,而与工程原理相关的社会学、法律、美学、伦理学等非工程知识领域的课程几乎是一片空白。爱因斯坦曾尖锐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针对此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强调,要进一步深挖卓越工程师的内涵建设。不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专业知识及技能,更要加强学生相关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具体而言,工程伦理的培养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在工科大学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素质,使其具有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并提高他们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工科专业在校生总量占总体在校生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1/3,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总量的比例已经接近1/3;与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相比,每年培养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总量较为庞大,占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已超过1/3。但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们还不是工程教育强国。
当前,如何利用好我国新一轮宏观战略布局调整为工程教育发展提供的充足空间,迎头赶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中国工程教育来说,是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而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是中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要迈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