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星期五

    走巴中

    作者:王巨才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2日 15版)

        【文史遗痕】

     

        上世纪60年代初,刚学写诗,从阅览室读到陆棨的组诗《川北放歌》,觉得格调昂扬,意境清新,句式明快凝练,无论内容形式,都堪作范例,随手抄录下来,不时翻看背诵。半个世纪过去了,有些句子我仍记得,如“通,南,巴,红军的老家。家门口,就是旺苍坝”“顶风顶雨过巴中,榴花似火红。正是播种时节,千万双巧手,染绿了南北西东”。

     

        组诗写到的“通,南,巴”,即通江、南江、巴中,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现统属巴中市。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从鄂豫皖出发,翻越秦岭、巴山,解放通江、巴中、南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到了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入川奉命撤离苏区,仅两年半的时间,根据地的红军由入川时的1万4千人发展到8万多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覆盖全省24个县、5000多个乡村,成为拥有4万平方公里面积、560万人口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毛泽东语)。

     

        我们的走访从通江开始。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所在地。各种红色文化遗存、沿途乡镇焕然一新的巴山新居,无不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苏区当年风起云涌、热火朝天的时代氛围,以及当今百姓朝气蓬勃、卓励奋发的生活热情。

     

        “红军人马进巴山,沿途撒下红传单;一张传单一把火,千里巴山红了天。”正如这首民歌描写的,一路上,最让人震撼和赞叹的,是那些随处可见,涂写和凿刻于山崖石壁、关隘渡口、城堡院墙、街道两厢,虽经风侵雨蚀却保留完好的红军标语:“取消一切苛捐杂税”“不种鸦片多种粮食来消灭敌人”“点遍洋芋苦荞菜蔬不让苏区土地放荒”“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据普查,在陕南、川北,这些通俗简短、明白如话的标语,多达上万条。其中最大的两条标语,是分别錾刻在通江景家塬石壁和佛耳岩上的“赤化全川”与“平分土地”,它们每字见方4米,笔画粗约1米,整幅面积都在400平方米左右,几十里之外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谓中国革命史中的奇观。我们在对面山头停下车来,回望标语恢宏磅礴的气势,感受字里行间奔涌而来的历史信息。

     

        “过河靠撑船,革命靠宣传。”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说过,红四方面军有个好的传统,部队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满街满墙,都是我军张贴的传单和涂写的标语,街头巷尾,均有指战员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指战员的言行成了群众摆龙门阵的中心话题。徐帅所说的这个“好的传统”,我们在参观通江的毛浴古镇后有了进一步的认知。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召开党政工作会议,确定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为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政治训词。82年过去了,这16字的训词至今仍在川陕地区广泛传颂,作为“红军精神”的准确概括,它将鼓舞老区人民在新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纲领和主张总是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毫无疑问,在艰苦紧张的战争条件下,以口号标语为主要的宣传方式,对动员和组织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推动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得力于这种入耳入脑、切实有效的宣传鼓动工作,各地纷纷建立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军、妇女团等地方武装组织,老百姓还把自己最优秀的儿女送往前线。据资料记载,仅通、南、巴三地,参军人数就达12万之多。当时的通江县总共2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4万8千人,他们多数牺牲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和长征路上,到全国解放时,幸存的不到4000人。

     

        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讲解员讲述的一则轶闻令在场听众无不动容。1961年,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傅崇碧将军来到成都,想顺便回通江老家看看。不想消息传开,大批红军家属从四面八方赶往县城,想打听当年由他亲自动员并带领参加长征的亲人的下落。当工作人员将这个情况报告给将军,将军的脸色立时变得异常凝重,他神情困窘地背过身去,半天无语,临了回过头轻轻叹口气说:“咱回北京吧……”可以想象,那一声沉痛的叹息包含了什么样的复杂况味!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在会宁城南打响的大墩梁战斗中,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的87名将士壮烈牺牲,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在掩埋战友遗体后安抚伤病员说,我相信淳朴善良的会宁人民会全力保护你们的,你们留下来养伤治病,给他们当儿子当女婿都可以,伤好之后,我会亲自来接你们归队!17岁的司号员李克玉留在了会宁张老汉家养伤,白天,他把军号抱在怀里,晚上放在枕头边,每当思念战友时,就到野外偷偷吹上几声,盼望董振堂军长能早日接他归队,然而他何曾想到,董军长和1万多名西路军战士,已经长眠在河西走廊的戈壁山野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夏日的大巴山,云雾缭绕,峰峦叠翠。在离通江县城46公里的沙溪镇王坪村,我们瞻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是我国建得最早,规模最大,在我看来也是环境最优美的红军陵园。陵园依山而建,一条步道贯穿中轴线,总长一华里。晴空白云下,苍松翠柏间,一座六柱五门、汉白玉条石结构的牌楼大门岸然耸立,格外高洁。进得大门,迎面是1934年由红军总医院修建的红军墓区,包括纪念碑和一座7600多名烈士的集墓及40座师团职烈士墓。春风秋月,苍壁青冢,墓区仍保持当年原貌。集墓区往上,是新建的无名烈士纪念园区,17225座白色墓碑呈扇形分布,整齐地排满整面山坡。每一座墓碑上都没有姓名,只是端刻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远远望去,恍如演兵场上成千上万将士有序集结的英武阵容。这些无名忠骨,是2012年陵园整修扩建时,从全县40多处红军墓地迁葬过来的。他们在这宁静的环境里得以安息,算是了却了全县人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是的,一切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英烈们,都将被铭记和缅怀——“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一路上,我向陪同人员请教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岁月悠悠,沧桑变幻,巴中的红色文化遗存包括那些石刻标语、革命旧址、烈士墓园何以能得到如此有效的保护?我得到的回答几乎一样: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老区人民对光荣历史的珍视、对革命先辈的崇仰、对优良传统的自觉守望,融化在思想上、血液里、情感中,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和行为。

     

        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现在的巴中,正为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而攻坚克难,奋发进取,一路见闻,倍感鼓舞;而巴中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守望精神家园,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风貌,尤其令人感动。据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国务院做出了“采取特殊扶持政策,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部署。这一顺天应时、合乎民心的决策,无疑会为奋进中的老区注入新的活力。老区的全面小康,指日可待。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群众,必将有光明的前景和幸福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