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东北经济:如何“创”出新路

    ——东北“双创”调研行(上)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毕玉才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01日 07版)
    沈阳新松机器人生产车间展示的送餐机器人具有自动送餐、自主充电、自主导航、避让等功能。本报记者 冯蕾摄/光明图片

        今年上半年,新松医疗的产品销量增速超过60%。截至6月30日,公司的氧气机、呼吸治疗机等产品已出口到87个国家。“我们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8%,产品几乎已在各大洲全覆盖。”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

     

        在当前东北经济的困局之下,逆势突围的故事犹如一股清新的暖流——

     

        在沈阳锦联新经济产业园,“创业邦”里每天都在缔造新的神话;沈阳国际软件园,仅用6年时间,稳居中国民营软件园第一名……

     

    靠什么逆势增长

     

    ——创新,还是创新

     

        上半年,辽宁省GDP增速为-1%,主要经济数据均出现负增长。东北经济的困局,某种意义上是当前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缩影,突围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走进新松医疗,工人们正在完成呼吸治疗机最后的工艺安装。在这里,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加起来总共只有60人。“去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是34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超过2600万元,全年将超过5000万元。”黄勇自豪地说。

     

        这个貌不惊人的企业凭什么能逆势增长?

     

        在德国,制造业有着相当苛刻的产品质量标准,要打开德国市场谈何容易。“来自各个国家的20多家氧气机生产厂家的产品供他们选择,德国人把所有产品拿到实验室检测,几乎都因不达标被退回。最后,只剩下我们一家。”这段经历,让黄勇收获信心。

     

        信心源自他们的“超强大脑”——“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分院是我们的股东,从研制中国第一台医用氧气机开始,我们每年都有重要的技术突破,持续创新就是核心竞争力。”黄勇说。

     

        正是实干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成为东北经济破茧重生的动力——

     

        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第四生产车间,六轴并联机器人正在紧张调试。“近年来,我们研发投入占比都超过10%。”沈阳新松机器人品牌与公关部部长哈恩晶告诉记者,上半年,沈阳新松净利润达到1个多亿,销售额增幅超过20%。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上半年,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如矿山、水泥和钢铁装备等板块遭到重挫,部分企业最大降幅达50%,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产品却快速增长。同时,传统工业产品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也呈逆势增长势头。

     

    怎样不让专利“沉睡”

     

    ——转化,更重转化

     

        辽宁拥有57名院士和80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但不少专家反映,虽然辽宁有科研领域的资源优势,但大量专利、科研成果长期“沉睡”,根本原因是缺乏转化的畅通体系。

     

        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什么不好?“一是对企业需求的评价不够精准,缺乏一套标准体系;二是很多科研成果本身就不能转化。”辽宁省院士工作站服务中心主任赵明波一语道破。

     

        而接下来,辽宁省要搭建一个大平台——

     

        “一是促进‘三科’合作,科技协会、科技厅、中科院,要把优势资源聚合在一起;二是探索‘专利库’平台的开发应用。目前,我们正在为进驻沈阳国际软件园的121家企业安装‘专利库’,下一步,要通过‘送专利’促进企业快速应用。”赵明波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依靠院士等高端人才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则是关键一招。

     

        在黎明航发(集团)公司,柳百成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实现精密铸造技术提升,科技工作者申报发明专利10项;在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平均年龄33岁的研发团队与院士团队联合攻关,“超重力离心萃取”等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辽宁阜新北星液压有限公司,引进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团队,在汽车动力转向泵、低噪音高压齿轮泵、液压石油开采和修井设备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辽宁已建院士工作站196家,进站院士专家755人次;承担了385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研项目。

     

        “辽宁有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优势,也需要更优良的产业环境。”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说。今年4月,北京中关村天合科成果转化辽宁促进中心入驻园区,通过大数据库、智库、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基金辅助等手段,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供服务,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

     

        (本报记者 冯蕾 毕玉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