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民企转型】
在4000平方米的江苏常州五洋纺机数字化工厂车间内,数个生产单位有序排练,流水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有节奏地上下料,零星的几个工人盯着电脑屏幕操作着。
“这是我们斥资1.5亿元打造的业内首个数字化工厂。”公司董事长王敏其告诉记者,数字工厂实现了“一人操作多机”乃至无人化操作,至少节省了50%的人力,提高了5倍的生产效率;成品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99%,产品性能更是可以与国际巨头同台PK,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全球综合竞争力。
作为一家以经编机为主要产品的制造业民企,王敏其认为,民企转型要有自己的“变”与“不变”,“变的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实现高效、精准生产;不变的是对所在行业的坚守,立足行业和核心产品深度创新,‘小领域’里也能做出‘大市场’”。
1986年,坐落于常州市武进区的五洋纺机以生产纺织机械零部件起家,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以经编机为主要产品和方向。“纺织分‘纺纱’和‘织布’两大领域,而‘织’又包括经编针织、纬编针织、钩编针织等多个种类,而经编机就是针对经编针织的机械设备。”
“当时,国内纺织行业欣欣向荣,但经编机市场基本被德国垄断。”王敏其告诉记者,当时国内经编机市场基本一片空白,做什么、怎么做,没有一点儿概念。公司生产的第一台机械是用来生产渔网的“渔网机”,还申请了国内第一个渔网机专利。
正是由于经编机技术需要“从无到有”的摸索,五洋纺机从成立之初就将创新作为立身之本。积极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展开合作、攻关技术难题;每年公司总产值的4%~5%用于新产品研发;平均每年三项以上的科研成果通过相关鉴定,并保证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五洋纺机已形成四大系列35个品种,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国际专利9项、发明等专利135项,完成工信部下达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7项,“五洋”“柳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五洋”品牌价值达38.05亿元。
难能可贵的是,五洋纺机30年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过经编机。现拥有五洋纺机、五洋赛德、城中印染、艾诗丽3D服饰、数字工厂、环球经编科技六大实体,均由经编机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衍生而来。“做企业跟挖井一样,领域越小、挖得越深,涌出的泉水才会越清冽、甘甜。”王敏其如是说。
去年11月,在欧洲意大利米兰纺织机械展览会上,五洋纺机展出了最新研发的高速单针床、间隔织物和电子提花双针床3台经编机,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好评如潮,还引来了世界经编行业领军企业德国卡尔迈耶三番五次走进展位查看机器并交流技术。其中,高速单针床经编机现场被一家德国纺织企业高价买走。
王敏其自豪地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生产的纺机噪音大、档次低,即使低价也鲜有人问津。但这一次,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经编机企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参展,让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制造’。”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