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星期四

    中国奶业:靠品质逆势崛起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04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迅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奶业从奶源保障、产业转型、品牌塑造等方面联合发力。经过8年努力,民族奶业实现了振兴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产业面貌焕然一新。

     

    以品质重塑奶业尊严

     

        2008年,是中国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后,中国奶业开始探索品质崛起之路。

     

        品质崛起,离不开顶层设计。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和完善了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大力开展奶业整顿和振兴。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指出,我国在奶牛养殖环节不断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奶业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

     

        实现品质崛起,更离不开稳定的奶源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大力整顿和振兴奶业,奶业的整体素质和奶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15年,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8.3%,比2008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基本扭转了养殖小、低、散的局面。

     

        近期公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我国生鲜乳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乳品主要质量卫生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以转型引领产业振兴

     

        要实现振兴,奶业发展模式必须转型。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表示,奶业一体化建设,要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和“产加销”一体化。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奶业“小、散、低、差”的矛盾,也是我国奶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介绍,这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我们的养殖企业向着下游加工延伸产业链,乳品加工企业向着上游养殖延伸产业链,出现了一些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这种发展格局非常有利于奶源质量的保障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奶业一体化方面成效初显。2015年,全国乳品企业自建和参股的奶源基地比重超过20%,比2008年增长近两倍。如辉山乳业、现代牧业奶牛存栏都在20万头左右,苜蓿种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奶源全部自给,成为养殖的巨头和一体化的典范。目前全国有1.51万个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比2008年增加了6.2倍,奶农的专业化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从产品向品牌转变

     

        “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中国奶业的振兴大有希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展中国家的1/2,未来随着收入增加、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特别是全面放开二胎后,奶类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中国奶业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伊利、蒙牛进入世界奶业20强;现代牧业的纯牛奶连续三年获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君乐宝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通过全球食品安全标准A+顶级认证……一份份国际认可的成绩单,证明了中国乳业品牌的再崛起。

     

        2015年7月,在农业部的发起和推动下,中国奶业20强联盟在北京成立。这20家奶业龙头企业乳制品产量总计1400万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51%;乳制品销售额1800亿元,占当年全国总额的54%。

     

        作为民族奶业的中坚力量,20家企业共同发表“北京宣言”,坚持把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精心培育好、维护好民族品牌,实现从产品向品牌的转变。

     

        “安全和诚信成为中国奶业振兴之路的关键所在。”谷继承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奶业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具备创民族品牌、建设世界一流奶业的基础和条件。历经整顿和振兴,中国奶业已经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