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星期四

    百年三庆园 再现皮黄声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贺洁 曹蕾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09版)
    8月18日,三庆园重张开业。魏彤摄/光明图片

        繁华的京城大栅栏老街上,曾长久矗立着一座百年老戏园——三庆园。这座老戏园,不仅记录了北京一条老街的兴衰,更见证了国粹京剧的发展变迁。8月18日,这座老戏园历经复建重张开业。

     

    粉墨舞台,见证国粹变迁

     

        1790年,安庆徽班“三庆班”在艺人高朗亭的率领下应召进京为乾隆祝寿,结果轰动京城,“三庆班”因此扎根北京。1796年,“三庆班”与位于大栅栏的宴乐居合营,改为“三庆园”,开始了以演戏为主业的戏园经营。

     

        历史上,三庆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并称为戏楼中的“四大名园”。三庆园的戏台上,四大徽班长期轮演,剧目亦不断创新,唱腔吸收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等精华,综合而成一个崭新剧种,这就是京剧的雏形。至清末民初,大栅栏一带最著名的号称“京城七大戏园”,三庆园就位列其中。

     

        三庆园堪称民国早期的“造星工场”。从高朗亭、程长庚、余三胜、路三宝、梅巧玲、谭鑫培,到后来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以及贾洪林、李万春、马连良、孟小冬等名家,都在此登台演出过。三庆园还是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的发源地,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样一座与京剧有着深厚渊源的戏园,却命运多舛,几遭失火毁损。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占地狭小不能多容客座,又因内部组织不良,时常辍演。1972年,因建筑物倾斜有倒塌风险,三庆园原建筑被拆除,从此成为戏迷心中的记忆。

     

    三年翻建,百年戏园换新颜

     

        “三庆园”作为知名文化品牌,在京剧艺术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使这一文化品牌传承下去,2009年10月,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会同有关方面,指导成立了以“三庆园”命名的专门演出机构,累计举办了十余场大型票友京剧演唱会以及百余场日常票友演出活动。

     

        在各方支持下,2013年,三庆园老戏院重建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7月21日,三庆园翻扩建改造工程正式奠基。

     

        据了解,三庆园老戏院的重建是依据1960年由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剧院建筑设计组编撰出版的《中国会堂剧场建筑》中的三庆园平面测绘图以及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22日《晨报·星期画报》上的三庆园门面老照片等历史图片和史料记载,恢复1905年重修后的三庆园建筑格局。

     

        三庆园翻扩建改造工程得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专家的指导,日前竣工并通过验收。记者近日来到大栅栏商业街的三庆园,看到毗邻张一元茶庄矗立着高大的门楼,进门是一狭长门廊,两侧展示着京剧文化和三庆园发展历史的介绍;尽头为一天井,采光通透,串串红灯笼瀑布般从上方泻下,映照出正前方“三庆戏院”四字。左转往里,便是戏池,分上下两层,下层中间可容700余人,设茶座;两旁设廊座;二楼为包厢。布局完全按照1905年三庆园重修时再现。舞台则比原规制扩大,巨大的明黄色幕布隔开前后台,上绣着麒麟、祥云等图案,音响、灯光设备齐全,更适应当下京剧表演需要。

     

    融合发展,打造京味文化体验中心

     

        8月18日的落成揭幕仪式上,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三段精彩演出展现了三庆园复建的初衷。

     

        82岁的中央戏曲学院教授贯甬老先生站在三庆园舞台上百感交集,71年前他第一次登台就是在这里,之后亦多次在这里演出。“三庆园与我之间是水乳交融的情感,难以割舍,终于在我有生之年等到了三庆园重建开园。我们说京剧复兴,三庆园的复建就预示着京剧的复兴!”贯甬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三庆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生介绍,重张后的三庆园将遵循文商旅一体的经营发展策略,主打京剧演出。

     

        据介绍,重新开张后三庆园除了邀请北京风雷京剧团常驻演出外,还将引进原创室内剧、音乐剧、曲艺等,同时为戏迷票友提供活动场所。另外,三庆园还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北京艺术类高校演出基地、中小学生校外艺术教育平台、戏曲艺术互动体验中心,更好地传播传统戏曲艺术。

     

        (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贺洁 曹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