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3日 星期二

    绍兴: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王洪海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3日 16版)

        【人才聚焦】 

     

        发展步入新阶段,面临“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阵痛”,靠什么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6月20日,浙江省绍兴市精准对接中央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求,重磅推出了《关于加强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的20条人才新政,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目标瞄准“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怎样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记者采访了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晓光。

     

    补齐人才发展短板

     

        面对记者对“绍兴出台人才新政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的提问,徐晓光说:“近年来绍兴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人才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要求。人才资源总量偏少、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创业创新生态不佳,是制约绍兴发展最主要的短板之一。”

     

        徐晓光介绍,绍兴传统产业比重高,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绍兴市委专题研究“补短板”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块短板,其中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短缺是最关键的因素。他认为,今天的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为最大限度地补齐人才发展短板,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着力创建人才生态最优市,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绍兴人才新政20条正在出台:在引进培养升级、强化创业扶持的同时优化服务保障,最高给予200万元补贴。其中,对紧缺高端人才和团队创新成果在绍兴实施产业化的,其资助资金额度最高达到1000万元;在生活保障方面,新政完善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构筑独特引才优势

     

        与周边城市相比,绍兴在吸引人才上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徐晓光认为:“现在区域之间对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拼资金,更多的是比拼综合环境。”第一,绍兴有很好的区位优势。绍兴到萧山机场的距离比杭州市区还近,而商务成本大大低于杭州,所以绍兴现在的“千人计划”产业园放到柯桥。目前,萧山机场已经开通到旧金山硅谷的航班,海外人才到绍兴十分便捷。第二,绍兴有很好的环境优势。包括经济环境,绍兴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四,有一大批比较好的企业;生态优势,这些年按照省委“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部署,绍兴大力抓好落实,绍兴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都在改善。第三,民间资本的优势。绍兴上市公司就有61家(不含新三板),这是绍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最大的优势。

     

        徐晓光说,绍兴会坚定不移走“人才+资本”的路子,积极鼓励高层次人才与上市公司对接、与创投机构对接,把上市公司、创投机构的资本、市场、管理优势与人才的技术优势结合,这对创业人才是极具吸引力的。

     

        徐晓光认为,绍兴引才工作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企业主体作用一定要发挥。通过在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研究院,来引进集聚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其次,从实际出发,鼓励柔性引进“两头飞”“两头跑”的人才。他说:“引进人才两种方式,一种是全职落户,还有更多的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即海外的人才‘两头飞’,国内的人才‘两头跑’”。

     

    瞄准人才生态最优

     

        人才竞争实质上是环境的竞争,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居住环境、创业环境、服务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和积极性。绍兴在这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政策和举措?

     

        徐晓光认为,这次绍兴出台人才新政就是要进一步加快绍兴创建人才生态最优市的步子。

     

        针对引进人才创业后续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绍兴人才新政提出了纳税销售奖励、鼓励引入创业投资、设立人才创业创新基金和人才银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加大采购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助推人才创业企业快速发展。

     

        绍兴“人才新政”在住房、户籍、编制、职称、子女就学以及常态化联系服务破难等与人才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对人才而言,不仅是“扶上马”,更是“送全程”,体现了“店小二”式人才服务的本质内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软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以人才为基础的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绍兴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着突破、满盘皆活。徐晓光坚信绍兴释放“人才新政”红利,必将进一步厚植绍兴人才发展新优势,让绍兴实现以人才流引领产业流、创新流、技术流。

     

        (本报记者 严红枫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王洪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