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见之于未萌 治之于未乱

    作者:杨朝明 《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在2016年4月1日举行的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重要讲话指出:“战略布局离不开实际举措支撑。核恐怖主义威胁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突出,日常预防和危机应对要双管齐下。”他强调:“要做到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筑牢基本防线,排除恐怖分子利用国际网络和金融系统兴风作浪等新风险。”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典出于北宋范仲淹的《奏上时务书》,其原文为:“经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曰: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圣人当福而知祸,在治而防乱。”范仲淹在上书中,以经典格言,劝诫当时的皇帝明鉴福祸倚伏的关系,认为在事情未萌芽时就加以防范,在天下未动乱时候就加以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天下安康。习近平主席引用为“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一字之别,既强调要防微杜渐,更强调要洞察先机。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这是先贤的共识。老子《道德经》阐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提倡目光如炬、洞明深察、见微知著,在事情还没有突出或明显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去做,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老子分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未兆、未萌、未发的极其微小的状态,容易谋划也容易散失,因此,善于发现这个“微”就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境界。如果这个“微”是善的、好的、积极的,就把握不失,择善固执,从而引导壮大;如果这个“微”是恶的、坏的、消极的,就断然禁绝,勿使生长,防患于未然。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当年在洛邑后稷之庙堂看到的“金人铭”中,就有“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之类的警句,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时堵住就可成为滔滔江河。

     

        儒家的“中道”智慧其实也正是如此,所以《中庸》说:“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还说:“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作为中国智慧的精华,儒家中庸思想与老子等各家都内在相通,且影响很大。如《管子·牧民》说:“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商君书·更法》和《战国策·赵策》记载“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这样建言谏诤、变法图强,才有了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成功。还有《孙子兵法》的“先胜”和“不战而胜”思想,《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理论,后人“所以能见于未萌者,以明乎理故也”之说,都不外乎要人们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有明察秋毫的敏锐,有未雨绸缪的措施,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所以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里,有所谓的“知几”和“见机”。《易·系辞下》说:“知几,其神乎。”“知几”谓有预见,能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见机”谓能识机微,辨情势。汉代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人在最位高名显时辞官归里,西晋时期东吴人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而毅然离开京城回到江南且一去不返,都得以成功保全自身,被时人誉为“见机”。这也是“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的智慧。

     

        习近平主席此前曾在国内国外许多场合多次使用与“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相似的典故与说法,包含深沉丰富的中国智慧,这都是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把握全局。习近平主席在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乃是提醒世界准确评估风险,果断处置事态,及时掌控局势,既合理利用核能,又维护世界核安全。

     

        G20杭州峰会召开在即,从被动应对经济危机转向积极防范经济危机,建立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世界仍然需要“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的中国智慧。

     

        (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