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暗盒】
今年6月,我赴帕米尔高原采风,围绕塔吉克族的民族特色文化与生活习俗展开创作。塔吉克族人热情好客,讲究礼节,民风淳朴、敦厚。
每当我驱车从帕米尔高原沟壑的边缘掠过,总能听见河边低矮的土房中传出的热情召唤。每当我停车拍摄时,总有热情好客的塔吉克族牧民前来盛情邀请我走进他们外部看似简陋、室内布置绚丽多彩的土坯房。那一天的下午4点钟,正是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乡的正午,在无锡读新疆高中班的古丽放假在家。看见我在拍摄她家的牛羊,她欢快地把我拉进了她家的土房,一进门我就被室内的景象震住了:一道强光自火炉上方的天窗直泻而下,仿佛一道瀑布将正在火炉前忙活的主妇从背景中切割而出,屋内的烟雾增加了女主人公的朦胧美。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拍摄机会,马上拿起相机,构图、对焦、拍摄,一气呵成,拍下这个生动的画面。之后我翻看这幅照片,对当时光线的把握、构图的安排、色彩的利用都比较满意。
摄影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除了完成曝光,光线在摄影的造型表现、环境气氛的渲染、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幅作品中,我机缘巧合地遇到了一天中最合适的魔幻时刻:此时,明媚的阳光从牧民房间的天窗里倾泻而下,并在室内烟雾的影响下,形成独特光束,为画面和构图带来了新的元素。光束的汇聚形成了画面平行与纵深上的线条,不仅在构图上分割了画面,增加画面的趣味,也增强了画面空间的跨度。
摄影是一种“减法”,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突出主体,并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在拍摄这幅作品时,我身处室内,周遭是各种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器物和装饰。但我并不为此眼花缭乱,而是大胆舍弃,将塔吉克妇女作为主体突出出来,把一切可能干扰主体的元素排除在画框之外,避免喧宾夺主。同时,光线的虚与织物器皿的实,背景的暗与光下人和物的亮,这种虚实对比、明暗对比将观众的视线牢牢锁定在室内人和物上,消除了周围杂乱环境的影响。牧民的面部及其装束、双手的动作是我想着重表现的部分。为此我选取合适的角度,让光线打亮牧民的头部和手,并安排在视觉趣味中心的位置,身躯则处于黑暗中与背景融为一体,形成纯粹而简洁的画面,让人的视线集中于牧民头上的装束与手部的动作,从中了解塔吉克族日常生活的场景,从而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产生求知的欲望。这幅作品通过构图的安排,明确了主体的地位和主题的表达,不至于让观众因为场景的不熟悉而眼花缭乱。
色彩在摄影中有影响观众心理和情感的作用。在这幅作品中,我将牧民置于画面水平方向的三分之一处,除了避免画面的呆板外,也让桌上垂下的大块织物承担了重要作用:织物大块区域的暖色色块给人以温暖的心理感受。
在这幅作品中,我巧妙地运用由天窗射进房内的一束强光引导画面重心,在曝光处理上强调光影效果而略去人物表情,借用光的明暗对比突出现场的真实感,又不失时机地抓取人物的动作状态以展现典型生活场景,借用了灶台前明亮的色彩与花朵图案,表现出了更加热烈的异域情调,大面积的暖色调在画面中的运用,意在表现牧民生活之美、人物心态之美。作品中人物的形态与色彩巧妙组合,各种元素和谐一体,完成了美的定义。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人文地理摄影专业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