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论衡】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令人瞩目的是文化产业的迅速增长。其中,春节档电影成为一大亮点。但是,文化产业从规模上占GDP的比重还不高,文化消费和市场活跃度还偏弱,文化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从微观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供给制造需求的行业。研究中国文化市场,我们应当着重从文化供给入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依然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和发展的周期性问题。
解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除了需要引导和扩大消费,通过推动文化对传统经济的改造升级,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当在供给侧着力,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好“减法”,不仅要去掉部分文化企业落后产能,对僵尸企业和经营不善的各类文化园区进行清理,还要从提高质量的角度去除文化产品库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部分领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的问题。以我国电视剧产量为例,自2000年电视剧突破10000集,平均每年以近千集的速度持续增长,201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7000集,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电视剧产量的“第一大国”。然而,每年能够播出的电视剧上限只有8000集左右,因此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电视剧制作完成后被打入“冷宫”,文化产品去库存也是迫在眉睫。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对现有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进行清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积极有为,从多个方面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之短板,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加法”。
一是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扩大文化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大量积累的同时,文化创意产品却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海外销售量下降趋势明显,海外销售总额仅占全部销售总额的5%左右,且售价与美剧、日韩剧相比要低廉。而我国向海外输出的主要是喜剧片、动作片和爱情片,但海外最受热捧的却是科幻类电影,这一类恰恰是我国的短板。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扩大文化影响。
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成长。政府一方面要通过金融工具的运用,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整合国际资源,甚至并购一些国际媒体,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通过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带动新型的小企业特别是新业态的发展。
三是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新业态的成长。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业态创新,而业态创新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我们应大力倡导创新创造,在文化创意甚至其他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并形成自己的行业优势。
当前,数字技术的浪潮正在推翻传统工业文明的基础,促进了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表达。与之相适应,传统媒体正纷纷转战数字疆域。国外许多报纸已经开始了“数字优先”战略。因此,未来我们要加快数字化进程,促进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此外,还要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中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正因为这个矛盾,文化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要我们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可以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