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0日 星期日

    东帝汶的语言政策

    作者:王亚蓝 王辉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10日 07版)

        【外语传真·“一带一路”上的语言】

     

        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的东帝汶,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2002年才脱离印度尼西亚成为独立的国家;同时,东帝汶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大约相当于北京市的面积。

     

        然而,东帝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境内有10多个民族,其中78%为土著人,多为巴布亚人与马来人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剩余2%为华人。民族成分较为复杂,给东帝汶带来丰富的语言资源。

     

        东帝汶的语言政策经历了葡萄牙殖民时期、印尼统治时期和独立民主时期,现逐渐趋于平稳,基本上形成了德顿语、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4种主要语言并立的局面。其中,德顿语和葡萄牙语是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为其工作语言。

     

        葡萄牙殖民时期,东帝汶的语言生态相对平衡,葡萄牙语和地方民族语言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印尼统治时期,印尼政府在东帝汶实施“印尼化政策”,废除葡萄牙语的官方地位,同时将印度尼西亚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兼教学语言,这一政策极大地破坏了东帝汶原有的语言生态,德顿语、葡萄牙语等语言遭到严重的忽视甚至打压。

     

        东帝汶1999年发生暴乱,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东帝汶。英语作为维和部队的日常交际用语,也由此进入东帝汶社会。同时,一大批非政府组织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组织也开始进入东帝汶,帮助东帝汶进行重建,这些组织机构基本上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

     

        2002年独立后,东帝汶政府充分重视语言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2004年,政府通过了第1号法案,全称《德顿语标准正字法》,俗称《2004年语言法案》。该法案主要涉及德顿语标准化的问题,同时也提到葡萄牙语、印尼语和英语在不同领域的使用,体现出尊重语言多样化的语言权利观。2011年,东帝汶政府发布《东帝汶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的报告,就东帝汶未来的发展状况提出预期。该报告中的教育发展部分,直接涉及到了东帝汶的语言问题,提倡实行基于母语的多语教育政策,保障儿童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东帝汶独立以来,政局仍然有些动荡,时常会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但鲜少有人关注东帝汶的语言状况。实际上,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管理,东帝汶的语言生活已基本趋于稳定,德顿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与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英语和华语等众多语言在其境内各司其用。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